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黨建政治

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熊若愚 范 偉 何忠國

2016年10月17日09:1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近日,圍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學習時報採訪了中共中央黨校四位教授。

學習時報:為什麼說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和人民的幸福線,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有何現實意義?

韓慶祥:可運用結構分析法,從總體上來認識和把握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它抓住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根本問題和工作重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主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兩個基本點,是“兩個基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規范和秩序,堅持改革開放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動力、活力。它既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活力,又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旗幟、方向、道路,其目的是避免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黨的基本路線是人民的幸福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能為實現人民幸福奠定物質基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能為實現人民幸福提供政治保障,堅持改革開放能為實現人民幸福注入推動力量。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首先,黨的基本路線由於涉及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強大動力、發展空間、政治秩序,因而它是保証當代中國取得成功的根本秘笈。其次,黨的基本路線是新發展理念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新發展理念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又是對黨的基本路線的發展。

謝春濤: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長時間探索,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在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確定的。我理解,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是因為實踐充分証明了其正確性,它帶來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改革開放以來的近四十年間,國家政治社會基本穩定,經濟高速甚至超高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黨堅持了這一基本路線,包括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7年黨的十三大前,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這一基本路線,但事實上是這樣做的。二是今天存在動搖甚至否定黨的基本路線的錯誤思潮,強調堅持這一基本路線有著鮮明的針對性。西化思潮貶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迷信西方的制度,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僵化思潮夸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能正確指出這些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懷疑甚至反對改革開放。中國的成功經驗和有些國家不成功的教訓,都說明這兩種思潮是錯誤的,有害的。為國家和人民負責,就必須抵制和反對這兩種錯誤思潮。

劉海濤:人們創造勞動的動機是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美好的願望與歷史的結局能否實現最大限度的吻合取決於道路的選擇。在中國,作為道路的另一種說法,黨的基本路線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它凝聚著我們黨對基本國情、戰略目標、發展動力、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認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正是在這條路線指引下,當代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嶄新變化,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人們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切身感受到它是國家的生命線和人民的幸福線。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現實意義在於,把握基本國情,明確發展目標,防止來自各方面的干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

秦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基本理論和指導思想上的一個重要創造,就是作出了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並據此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個基本路線是黨的基本理論和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使我們對於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如何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如何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排除前進道路上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有了更加明確的根本遵循。對一個黨和國家來說,在經歷了各種艱難曲折之后,最懂得什麼最值得珍惜。因此,黨的基本路線才被視為國家的生命線和人民的幸福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我們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際國內各種風浪的考驗,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黨和人民對黨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一以貫之。它使我們黨和人民的方向堅定,目標明確,能夠在各種風浪中處驚不亂,穩住陣腳。

學習時報:為什麼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怎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韓慶祥:可運用過程分析法,來認識和把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從1978年改革開放算起,可把我國歷史發展過程大致劃分為兩大時期:欠發展時期和發展起來以后時期。在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總體上屬於欠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我國一個首要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做大“蛋糕”、追趕西方,實現由窮國向大國飛躍。這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尤其是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后,我國從總體上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起來以后”時期。這一時期,我國首要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由大國成為強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這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成為其戰略根基。在當今,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認識上,要根據“三個沒有變”,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在思維方式上,要根據當今我國發展起來整體轉型升級的歷史新特征新要求,正確把握、處理好物與人的關系,正確把握、處理好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與創新驅動的關系,通過“人”和創新驅動的方式來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在實踐上,認真學習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落實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謝春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展經濟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就抓住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認清了執政黨的使命。中國人民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被人民所拋棄,跟經濟建設、人民生活長期搞不上去有很大的關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要在認識上高度重視。經濟建設是解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是搞好其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其重要性怎麼估量都不過分,任何時候都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要有科學的理念和方法。經濟建設的環境不斷變化,這就需要有相應的對策。單就改革開放以來的情況看,因為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變化,我們就得不斷提升發展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今天,我們必須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自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中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劉海濤:經濟建設,在我們黨的思想體系中主要是指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建設,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歷史前提,社會狀況和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生產力本身。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獨立發展階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度,更需要我們黨領導人民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其賴以鞏固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興國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做到這一點,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關系,並且找到一條有利於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現實途徑。現階段,重點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生產組織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

秦剛: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存在,決定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發展首先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升到國家大政方針上,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據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活動滿足人類需要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從社會發展整體來看,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保障,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許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解決,都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為后盾、為依托。經濟搞不好,發展不起來,其他方面的發展都難以長久維系。國家昌盛,人民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隻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韓慶祥專欄
· 謝春濤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