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對話【2】

2016年10月12日07: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用統籌協同的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主持人: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茨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一隻蝴蝶在亞馬孫的熱帶雨林中扇動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這一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它表明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有機系統。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隻管護田,就很容易顧此失彼,造成生態環境失衡。因此,新形勢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統籌協同的系統思維。

錢易: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涉及生態環境本身,而是同時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因此,新形勢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從相關的多個領域展開:第一,在生產領域,應大力發展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生態經濟,包括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第二,在消費領域,不管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有多高,都要倡導綠色消費、可持續消費,反對奢侈浪費、非理性消費。第三,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注重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等,加強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第四,在生態環境領域,要精心呵護樹木、綠地、河流、湖泊和濕地,使它們成為人類居住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保持良好的質量和狀態。第五,在文化教育領域,要把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觀念傳播作為文化教育很重要的內容,既要加強學校教育,又要加強社會教育﹔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吸收國外先進理念。第六,在法治建設和管理領域,要通過法律、政策、管理等綜合手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常紀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求我們樹立統籌協同的思路和理念,而且要求我們形成統籌協同的規劃與舉措。在思路和理念方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結合起來,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將環境保護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背景下統籌考慮﹔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相融合,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環境保護優先戰略。在規劃與舉措方面,要建立健全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市縣“多規合一”,創新市縣空間規劃編制方法,讓空間開發利用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堅持城鄉環境治理相統一的原則,繼續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同時擴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加大農村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力度。 

王曉光:生態文明建設是重大民生實事,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單兵突進”,而要協調推進。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貴州省遵義市著力增強系統思維和統籌意識,以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載體,統籌推進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互動發展,努力讓特色產業強市富民、讓生態城鎮山水相融、讓美麗鄉村人人向往,推動了環境保護與民生改善有機統一、協同共進。

史大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系統思維,從哲學上說,就是要統籌好局部與全局、個體與群體、國內與國際、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以更高的定位、更廣的視野、更有力的舉措來認識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體來說,就是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將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要素瓶頸和生態環境約束,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結合重慶實際,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為指導,建設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確保三峽庫區穩定發展,服務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

“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以制度和法治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主持人: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系統工程中,制度建設是治本之策。一些地方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備有關。因此,新形勢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將其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

常紀文:“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它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新的目標要求。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關鍵要靠制度、靠法治。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一是推進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在試點的基礎上,實行省以下環境監測和監察執法垂直管理,鞏固屬地的環境監管責任制度,形成企業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監管、上級部門監察相結合的環境保護監管監察新模式。二是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在一些領域開展近零碳排放的示范﹔通過“多規合一”等措施,推進主體功能區科學開發﹔推行節能量、排污權和水權交易,搞活環境治理市場﹔推進自然資源產權改革,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投資和保護,盤活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三是在加強環境保護監管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環境保護市場化改革,推進環境保護產業和環境金融相結合,促進環境保護產業向集約化和連鎖化方向發展,為城鄉環境保護提供優質低價服務,為全面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奠定基礎。四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推行中央和省級層面的環境保護督察,開展環境保護績效考核和干部環境保護審計,實行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促使地方黨委和政府切實負起責任。

王曉光:習近平同志提出,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這“兩個最嚴”,充分表達了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決態度,也牢牢抓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牛鼻子”。這就要求我們向體制機制創新要動力、要保障,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兼得。為把“兩個最嚴”落到實處,遵義市在源頭上嚴防,劃定紅線,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逐步構建生態補償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在過程中嚴管,實施嚴格的水、大氣質量管理監測和領導干部約談制度,實現能耗動態監控﹔在后果上嚴懲,建立健全考評機制,堅持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零容忍”,對造成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並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以法治思維為建設美好家園保駕護航,為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史大平:“兩個最嚴”的提法切中要害,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遏制住“惡性循環”的態勢,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要求。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密切聯系、相互促進,隻有實現二者協調聯動,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保好駕、護好航。實行“兩個最嚴”,關鍵在狠抓落實。這需要我們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讓生態文明的要求貫穿到社會生產全過程,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落實到社會各方面﹔二是進一步完善地方環保法規和標准體系,做到用標准、法規規范企業生產和管理部門執法行為﹔三是進一步強化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四是進一步加強生態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有序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我們一定要堅持知行合一,以高度責任意識切實貫徹“兩個最嚴”,使制度和法治真正成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不二法門”。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2日 07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