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近代以來的貨幣本位之爭

陳忠海

2016年09月26日10:21    

貨幣制度上的銀本位制,盡管到近代這項制度已顯得越來越落后,為此也付出了許多慘重代價,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到民國建立時中國還在“固守”著這項當時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淘汰了的制度。

金銀之別

本位貨幣指一國貨幣制度所規定的標准貨幣,貨幣本位制指以何種貨幣作為本國的本位貨幣。從貨幣制度發展的歷史看,本位制經歷了金屬本位和紙本位等階段,金屬本位又可分為銅本位、銀本位、金銀復本位、金本位等。

秦漢以后,中國歷代的主幣是銅錢,以銀兩、黃金為補充,可以視為銅本位制。明代中期以后銀本位制逐步確立,銀兩成為主要貨幣,以銅錢為補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晚清。

清政府滅亡前曾搞過一些幣制改革,咸豐朝發行過與銀兩等值的紙幣寶鈔,但那次幣改的目的僅是為脆弱不堪的財政輸血,是一次變相斂財,很快就失敗了。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提出“廢兩改元”,各地紛紛效仿,鑄造了各式各樣的銀元,清政府后來也頒布過有關統一鑄造銀元和銅元的詔令,但這些改革都沒有解決幣制統一問題,也沒有觸及貨幣本位制度。

民國初年,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已五花八門,既有銀兩、銅錢、鐵錢,還有銀元、銅元、鈔票,銀元又有清政府發行的“龍洋”和從國外輸入的“鷹洋”,鈔票的種類更多,僅國外銀行在中國發行的就有近20種,再加上錢庄、票號發行的銀票、匯票,簡直可以湊一座“貨幣博物館”。

總體上說,此時的貨幣制度仍是銀本位制,銀兩由於存在成色混亂、不易分割等原因,運用於日常流通多有不便,而且自近代以來金貴銀賤成為大趨勢,金銀比價越拉越大,所以,早在19世紀初英國就開始實行金本位制,之后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等大部分歐洲國家也先后採取了金本位制,俄國和日本在1897年、美國在1900年也相繼實行了這種制度。

操弄“鎊虧”

晚清時,中國社會各界逐漸形成共識,應盡快統一貨幣,結束幣制上的混亂和落后局面,但一來晚清政權日漸式微,縱然有心卻也無力做好這件事,二來國外金融勢力並不希望中國建立起完整、先進的金融體系,對中國的金融建設多方阻撓,幣制混亂和落后的狀況始終難以改變,也因此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后果。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嚴重失衡,進口越來越多於出口,進口西方國家的商品必須按金本位結算,把銅錢、白銀兌換成黃金再去交易,銀價越來越低意味著進口同樣的商品要花更多的錢。還有戰爭賠款,除《南京條約》規定以西班牙銀元結算外,以后的不平等條約多規定以英鎊等金本位貨幣結算,清政府不得不把白銀兌換成黃金再去償付。

比如《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向列強賠款4.5億兩,分39年還清,但同時又規定“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關銀兩市價易為金款”,即賠款支付時要折合成黃金。按照當時金銀比價的走勢,金價持續在走強,其中1901年至1902年倫敦市場銀價暴跌過23%,這樣一來每年的賠款就會因為金價上漲而多付一筆錢。據《清季外交史料》,光緒二十八年(1902)3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朝廷上奏:“查定約時,每規銀一兩合英金三先令,今則日間增漲至三先令三便士零,先后相較,已增至二成有余。上半年還款,若照市價購金,所短不下二百數十萬兩。”

這類似於“匯率”波動,不僅有市場因素的波動,有時難免還會有人為的因素,每到規定的清政府支付賠款時間,列強就設法操縱外匯市場讓銀價突然大跌,待賠付完成后再行恢復,這樣可以額外從清政府那裡多得好處,清政府方面稱之為“鎊虧”。

光緒三十年(1904)“鎊虧”一項高達千萬兩,這筆錢嚇住了各省督撫,因為此前的戰爭賠款都由各省攤派解決,督撫們生怕“鎊虧”也搞攤派,張之洞、袁世凱等搶先上奏,建議增加洋藥稅或開辦印花稅解決“鎊虧”,但戶部很快拿出辦法,仍把這筆款項分攤到有關省份和海關。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