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博
2016年09月26日10:16
推動社會保障再分配“補短板”的政策建議
全面推進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再分配“短板”,更加充分、更加合理發揮收入再分配調節功能,重點在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的整合與定型,健全完善兼顧各類人群的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優化保障供給和社會風險應對方式,使社會保障成為新常態下密實牢靠的社會安全網和風險穩定器。
(一)以推動制度整合定型為核心,實現社會保障公平全覆蓋
一是繼續擴大各類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繼續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以小微企業、非公單位員工、農民工、勞務派遣員工、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個體戶等為重點,通過嚴格執法、擴大宣傳、權益累計以及適當降低費率等方法,持續擴大覆蓋面,並積極向家政服務、網絡就業、農村新興產業從業人員延伸,使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真正走向“人群”全覆蓋。
二是大力推進養老和醫療保險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兩保合一”,在省級層面建立面向農村居民和城鎮非正規就業居民的統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包括統一經辦部門、籌資標准、藥品目錄、支付水平、基金管理和信息系統等,拉平城鄉居民間的基本醫保待遇水平。進一步加強財政投入,改善籌資結構,逐步建立與城鄉居民負擔能力相適應的個人繳費機制,提高個人繳費貢獻比重,規范居民養老和居民醫療保險待遇自然調整機制,逐步縮小職工保險和居民保險待遇差距。
三是循序漸進提高社保基金統籌層次。社會保險等保障項目遵循大數法則的運行原則,基金統籌層次越高,覆蓋人群越廣泛,社會保障的互助共濟功能和風險分擔作用也就越強。要堅持循序漸進的改革思路,合理、適度地提高其他社會保障項目統籌層次。鞏固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成果,加快推進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在全國范圍內逐步統一單位繳費費率。對於職工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項目,要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疾病病譜、公共資源配置結構等因素合理確定風險池范圍,應優先推動實現地市級統籌向省級統籌過渡。
(二)以健全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為突破,理順代際收入分配關系
一是構建科學適度的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平衡基金收支壓力。參考各國養老金待遇調整辦法,構造與經濟發展、收入水平、物價變化相聯系的待遇調整決定機制,調整水平要與居民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和職工工資增長挂鉤。在調整辦法上實施結構化調整,對所有參保者進行定額化普遍增長,同時將一部分調整份額與繳費相挂鉤,使基礎養老金待遇調整幅度回歸合理區間,符合各方面承受能力。
二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統賬結合基本制度,形成合理代際責任分擔機制。以養老保險制度頂層設計改革為契機,重新優化統賬結合制度結構,停止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統籌使用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資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階段性下調單位繳費兩個百分點,減輕在職一代人供款負擔。改革個人賬戶計算公式,提高記賬利率水平。做大全國社保基金,將部分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和國家重要資源收入統籌充實全國社保基金,為人口老齡化高峰預籌資金儲備,減輕在職人員的贍養負擔。
三是規范退休人員醫保待遇資格條件,落實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加快啟動退休人員參保繳費改革,根據退休人員實際負擔能力,按照養老金收入的2%作為個人繳費費率,適當延長醫保最低繳費年限,未滿退休地最低繳費年限職工需按照靈活就業人員標准逐年補繳,實現代際繳費責任的公平化。改進個人賬戶資金使用,實施門診統籌報銷模式,對老年多發病、慢性病所發生診療費用進行分擔,進一步減輕參保人員經濟壓力,同時避免職工退休時積累權益的集中兌付。
(三)以優化改善保障供給方式為基礎,構建更加堅實的社會安全網
一是增強失業保險制度的保障性與靈活性。擴展失業保險制度保障功能,促進制度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和就業形勢改變,注意將因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產業政策變化導致脫離崗位職工納入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加快實施農民工與城鎮戶籍職工失業保險待遇並軌,探索失業保險跨統籌地區轉移接續機制,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加強失業保險基金對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職工的就業促進作用,對困難企業在崗職工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補貼,對離崗靈活就業職工提供社保補貼。
二是做好社會救助政策與其他社會政策的協調和銜接。促進各項社會救助措施與最低工資標准、失業保險、再就業政策、扶貧開發之間的銜接配套,適當保持距離,形成梯次保障結構。加強困難家庭經濟信息核對,把“支出性貧困”納入專項救助范圍並提高救助水平,為低保邊緣戶等各類困難家庭的災難性經濟風險提供幫扶,消除福利捆綁問題。密切關注受產業結構調整、淘汰過剩產能政策影響行業企業職工的臨時性、應急性救助需求,防止下崗失業職工家庭陷入生活困境。
三是加強高齡失能風險托底保障。試點並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高齡、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護理照料困境,筑牢織密民生安全網底。在護理保險的覆蓋范圍上,堅持“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的發展原則,將所有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者作為護理保險的繳費對象,實現護理經濟責任的代際分擔。在服務供給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對接護理院和養老護理病區,撬動醫養融合產業發展。在護理資金使用方面,更多面向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社區互助組織傾向。鼓勵發揮中國傳統家庭照料作用,對於由家庭成員提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的,提供居家養老護理補助。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