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6日09:55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西子湖畔,一隻蝴蝶扇動翅膀,也許它正在為全球發展帶來嶄新契機。
G20杭州峰會已於9月5日成功閉幕,結束亦是開始,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閉幕式上所表示,“讓二十國集團從杭州再出發”。杭州峰會的“蝴蝶效應”也剛剛啟程,其能否不負眾望,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這其中,有一點變化已無需過多時間印証,那就是中國正在穩步強化新角色,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挑起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
中國引領世界包容性發展
發展中國家蘊藏著崛起的力量,同時,也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希望。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中間人”,積極推進對話與共謀。除G20成員國中的11個發展中國家外,中國作為主席國也邀請了哈薩克斯坦、埃及、乍得、老撾、塞內加爾、新加坡、西班牙、泰國等8國作為特邀嘉賓與會。
由此,杭州峰會成為G20史上有最多發展中國家參與的一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峰會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杭州峰會體現出了更大的包容性。”
“作為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的G20峰會,杭州峰會是第一次將發展問題作為重要議題之一納入全球宏觀政策協調框架之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琦對《中國發展觀察》記者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在接受《中國發展觀察》採訪時表示,G20杭州峰會首次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議程列入了討論話題,說明世界經濟要走出當前不景氣的增長勢頭,不能隻注重G20本身,還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些,看到世界經濟中其他經濟體的需求,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隻有把世界經濟當作一個整體,促進這個整體的全面發展,才能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機會,也給發達國家提供更大的市場。”
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競爭政策室主任劉翔峰進而向《中國發展觀察》表示,G20的前身 G7實際上是一種責任分擔機制,而G20作為G7的擴大化,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的重要論壇,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夠平等地參與到這一機制中,意味著全球經濟治理將以平等為基礎,努力促進全球可持續共同發展。
“由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辦G20峰會,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引領世界發展的潛力,也體現了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舞台的話語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對《中國發展觀察》表示,“此次接受邀請的老撾、乍得及塞內加爾分別是東盟、非盟及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的輪值主席國,哈薩克斯坦和埃及是‘特邀嘉賓’,泰國則是2016年77國集團主席國。中國此舉正是說明我們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要為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體現了中國‘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
王文進而談到,“今年G20峰會來到中國主場,‘包容和聯動式發展’成為峰會一大主題,就是要縮小發展的鴻溝,通過實際行動減少全球發展的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共享世界經濟增長的紅利。同時也說明中國並不把G20視為排他性團體,G20屬於全世界,要關注全人類的共同發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WTO研究院院長、教授屠新泉指出,“中國邀請多個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集團參與本次峰會,正是向世界表明,中國認為發展才是世界經濟的核心議題,隻有共同發展、共享繁榮,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世界經濟增長新的動能和增量,才能解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諸多問題。”
五個決心彰顯中國智慧
習近平主席在峰會閉幕辭中全面總結了峰會所達成的諸多共識,五個“我們決心”彰顯了各國攜手迎接變革的信念,更有觀點稱,其同樣集中反映了“中國主張”及“中國智慧”。
決心一,即“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規劃路徑”。其對應成果是通過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劉翔峰分析道,為應對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G20杭州峰會提出“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治標”,主要是通過財政、貨幣等政策工具防范和應對短期風險,刺激經濟發展﹔“治本”,重要舉措是通過結構性改革挖掘中長期增長潛力。
決心二,即“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其對應成果是通過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劉翔峰指出,“藍圖”將拓寬跨國科技合作的空間,重點支持領域包括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合作范圍包括加強標准合作、科技投資、技術轉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G20將設立一個專題工作組,進一步推動二十國集團創新、新工業革命和數字經濟議程。同時,結構性改革是G20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目標的關鍵之一。G20杭州峰會確定了結構性改革的九大優先領域和48條指導原則,通過了包括勞動生產率、就業率等12項指標的評估體系,這將結構性改革與宏觀政策創新相結合,加強了各國宏觀政策協調。
同樣的,在丁一凡看來,“這‘五個決心’中最重要的是創新發展模式,是核心,其指明了未來世界經濟應該發展的方向,而未來發展的路徑就是要保証創新的落實。”過去的十屆峰會,雖然成員國採取措施,制止了全球經濟的大衰退,但卻沒有找到走出經濟基本停滯的“藥方”。從杭州峰會起,創新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著力點,找到了這一方向,未來經濟增長才有一定的保証。
決心三,即“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於此,劉翔峰認為,在國際金融治理方面,中國在採取切實措施推動SDR使用范圍的擴大,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世界銀行SDR計價的債券“木蘭債”首發成功,意味著SDR由IMF內部的官方計價單位和政府間的支付手段,開始走進私人主體的投資和交易范圍,人民幣將在10月1日被正式納入SDR。中國認識到資本流動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特征,提出改善資本流動的分析、監測,對資本流動過度波動的風險進行管理,也是對過去四十年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准則進行修正。
與此同時,王文表示,本次峰會核准了《二十國集團邁向更穩定、更有韌性的國際金融架構的議程》,強調歡迎2010年IMF份額和治理改革的落實並致力於在2017年年會前完成第15次份額總檢查,包括形成新的份額公式。支持世界銀行按照達成一致的路線圖、時間表及原則實施股份審議,逐漸實現平等投票權。“增加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性、投票權和發言權,不僅有利於國際金融體系的公平性,也為建立持續、長期的金融堤壩創造了條件。”
決心四,即“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的作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其對應成果為《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張琦認為,這一理念自習近平主席參加G20峰會以來是一以貫之的:2013年聖彼得堡峰會上習近平提出“各國要放眼長遠,要努力塑造各國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世界經濟”﹔2014年布裡斯班峰會上,習近平強調二十國集團應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2015年安塔利亞峰會上,習近平提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激發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力。當前全球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過去四年貿易增速連續低於經濟增速,全球投資也尚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作為杭州峰會五大成果之一,這一“決心”對應對嚴峻的全球貿易投資形勢,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將成為G20貿易合作的綱領性文件,內容包括降低貿易成本,加強貿易投資政策協調,促進服務貿易,增強貿易融資,制定貿易景氣指數,促進電子商務發展,關注貿易與發展。劉翔峰表示,這涵蓋了發達國家國際經貿規則重構,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並督促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各層面的貿易政策。《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為多邊投資具體規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促進多邊投資機制建設。“未來可以依托現有多邊合作機制,梳理跨國投資增長的狀況,研究制定全球投資一般規則的可行性,整合升級現有投資協定,在G20或其他區域、次區域范圍內推動小多邊投資協定的簽署。”
王文進而補充道,杭州峰會核准的《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是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填補了國際投資領域的空白,這有助於營造開放、透明和有利的全球投資政策環境,破除投資、貿易和反腐壁壘,降低合作成本。
決心五,即“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讓二十國集團合作成果惠及全球”。其對應成果是《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由此,可以看出G20決定在落實氣候變化、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工業化、全球基礎設施合作、糧食安全、包容性商業等領域深化合作,確保經濟增長的成果普惠共享,切實為消除貧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付出努力。”劉翔峰總結分析道。
據統計,杭州峰會共達成29項具體成果,為歷屆峰會之最。“能夠達成如此眾多的具體成果,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協調人角色的成功,同時也說明中國主辦G20峰會,不是出於什麼外交‘面子’,而是為了保持G20的平台功能,優化G20機制,維護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基本的公平公正性。一個穩定和繁榮的中國越來越積極、自信、主動地參與到全球治理中,並為G20及其他國際組織貢獻更多制度性、經驗性和思想性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理念’。”王文強調。
他還表示,在主題設置上,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以及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投資和包容聯動式發展等四大議題,體現了中國著眼長遠,推動G20從關注短期周期性政策向長期結構性政策以及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體制機制等方面轉變。劉翔峰認為,從2009年G20匹茲堡峰會確立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到今年G20杭州峰會提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的一攬子政策和措施。“包容”是杭州峰會對世界的思想貢獻。
“此外,結構性改革作為在G20平台上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並列的第三項政策,這表明G20機制從短期危機應對向長效機制轉變。”劉翔峰分析,目前全球經濟均面臨結構性問題,發達經濟體需要結構調整,發展中經濟體需要結構轉型升級,對於全球經濟來說,長期持續增長依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進結構改革才是根本。王文同樣指出,杭州峰會重申了結構性改革對提高二十國集團成員生產率、潛在產出以及促進創新增長的關鍵作用,核准了9個改革優先領域和48項指導原則,制定一套指標體系組成的量化框架,以幫助監測和評估各國在結構性改革方面所作努力、取得的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由此為結構性改革從口號變成行動確定了路線圖。“體現了中國希望G20有更多中長期規劃和治理思維,解決世界經濟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難題,而不僅僅是針對短期的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被動反應式地進行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主張‘一個都不能落掉’,要讓G20突破自身的利益這個狹窄眼界,看到必須有包容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全世界經濟都調動起來,才能發展得更好。而把全世界都拉進發展的列車,關鍵在於互聯互通。全球的互聯互通如果有了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的融資平台的支持,將會更有把握把世界經濟拖出當前的停滯。”丁一凡強調。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