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6日09:55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中國力推G20“知行合一”
“二十國集團應該根據世界經濟需要,調整自身發展方向,進一步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知行合一,採取務實行動。承諾一千,不如落實一件。我們應該讓二十國集團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習近平主席在開幕辭中將中國傳統治國理念“清談誤國,實干興邦”引入到了全球治理的大環境中。
從G20的形成歷史來看,該機制本是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被“激活”的應急機制,是西方在原有的G7基礎上被迫“接納”新興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產物。“但作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新的國際合作框架基礎,G20的歷史使命不應僅僅局限於作為非正式論壇去解決眼下的危機,而應隨著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作為長效機制肩負起全球經濟治理的使命。”王文表示。
而在屠新泉看來,自2008年G20升級為峰會機制以來,對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身仍未形成固定的、機制化的運作方式,也未成為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從目前來看,G20機制化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在現階段仍舊無法實現。
談及此,張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機制化的路程還很長,但我覺得應該從兩方面看待這一問題。”她進而指出,一方面,作為全球最主要的20個經濟體,能夠共商共議、開展宏觀經濟協調,這一努力本身就是向全球、向市場發出的一個重要信號,表明各國為穩定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而努力的共同願望和決心,其作用必將是積極而有效的﹔另一方面,機制化不僅僅是設立秘書處的一種方式,實際上,中方提出加強二十國集團機制建設,可以有多種方式,促進專題工作組的機制化建設,在目前就是符合實際、切實有效的方式。
她舉例稱,在中國的積極倡議和推動下,二十國集團設立了貿易投資工作組,於今年召開了三次工作組會議並向領導人峰會提交成果,可謂已取得突出成效。一是二十國集團成員國、嘉賓國以及世貿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經合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貿易中心等國際機構代表與會,明確了工作組的工作目標、討論范圍、運行模式,確定了將定期舉行貿易部長會議,為二十國集團貿易投資合作提供了有力機制保障。二是工作組就促進全球貿易增長、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投資政策合作與協調、促進包容協調的全球價值鏈發展等五大合作領域達成共識、制定了取得確有實效的進展。尤為突出的是,制訂了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投資政策非約束性指導原則》,明確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增強區域貿易協定透明度等。
劉翔峰建議,總體來看,G20的機制化需要逐步推進,更需要整體的體系設計,可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設立秘書處等常設辦事機構,通過平時研究及與各成員國的有關部門溝通,為峰會的議題和日程進行設計。若沒有一個常設辦事機構,G20就很難擺脫G7(G8)的影響,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全球治理機制。二是確立決策程序。G20通過協商達成共識,會議成果以聲明或宣言的方式體現,缺乏具體、可操作的內容和措施。未來可考慮正式的投票機制,便於形成約束力。三是建立執行機制。當前G20承諾全憑自願,如果成員國違背峰會上所做的承諾,僅面臨道德壓力。在建立執行機制可有兩種選擇,選擇全新框架,或充分利用現有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機制和框架。從現實出發,利用現有的IMF、WTO、世界銀行三大支柱體系,可行性較強,從其內部逐步改造並充分反映G20的訴求,G20的決策就可以通過這些機構去落實。
“中國是最有執行力的國家,在完成聯合國千禧年計劃中已經得到了體現。杭州峰會,中國為G20未來的發展規劃了藍圖,從經濟增長、投資到貿易增長、再到環境保護的指標。雖然有了諸多指標和觀察機制,但還需要認真落實和執行。明年G20主席國德國同樣也是執行力很強的國家,致力於用實際行動來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所以,中德聯手,一方面定目標,另一方面檢查目標的執行,讓這些做法形成慣例,就可以形成G20未來工作的模式。”丁一凡如是說。
王文同樣建議,G20從危機應對機制轉型成為全球治理平台,可以借鑒中國制定“五年規劃”的經驗,在每五年進行量化目標的評估與執行上做文章。
中國走向全球治理核心
如今,中國已逐漸從“全球治理”的邊緣走向核心。有觀點稱,G20杭州峰會開啟了中國全球治理角色的新階段。未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應扮演何種角色和定位?
張琦表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將作為“負責任大國”承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應盡責任﹔同時通過深度全面參與,作為貢獻者、建設者,促進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積極構建公平合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世界經濟秩序。
“我們看到,本次杭州峰會成果滲透著中國秉持的原則和理念,這是中國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引領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方向與結構。”王文表示。
劉翔峰也認為,“G20杭州峰會使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由全球治理中的融入者和建設者,發展為推動者、引領者和塑造者。”她建議,中國可以繼續推動現有治理機制變革,發展全球治理新機制,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及開發性扶貧經驗,幫助重塑全球治理體系,為世界經濟擺脫低迷困境,實現長期經濟增長搭建起新的發展軌道。“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上的投入和參與還會繼續提升,將貢獻更多全球公共產品,繼續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主要取決於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隨著中國經濟規模和質量的不斷攀升,中國走向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必然趨勢。”屠新泉指出,“同時,審時度勢、主動作為、提高能力也是中國此次主辦G20峰會,並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要條件。”
他強調,“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既可以為全球經濟治理發揮建設性作用,也可以對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產生制衡性作用。”在建設性作用方面,中國在一些金融、貨幣領域可以發揮制度建設和引領的作用,如發起建立亞投行、金磚銀行等,為探索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融資提供了有益經驗,發起“一帶一路”倡議為開展發展中國家之間新的經濟合作模式創造了新思路。在制衡性作用方面,要在現有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機制包括WTO中,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伸張其合理的利益訴求,推動發達國家改變或取消其有損於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政策,同時抵制發達國家過高的自由化要求,為發展中國家漸進的改革開放贏得時間和空間,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向一個更加平衡、更加關注發展的方向前進。
“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需要維持G20這一全球治理的框架,並協調各成員國在全球經濟增長與全球治理中的利益與立場。”丁一凡認為,通過杭州峰會,中國表明了對促進全球經濟未來更快、更好發展的看法。未來,中國還需繼續表明它對全球治理的態度,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包容、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王文進而說道,引領並非中國一國主導,也不是前幾年盛行的所謂中美共治G2,相反,中國更偏向於在G20框架下的集體領導。中國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全球治理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這有助於解決全球治理手段失靈、治理方向偏差、治理成果失效等難題,是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中國智慧。“可見,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是各國的共同利益的捍衛者,這也是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
“中國經過38年的改革開放,探索出了一套可以與世界各國分享的發展理念和經驗,這是中國的自我創造和自我奉獻。在G20體系下,中國將延續性與創新性有機結合,既落實既有峰會成果,又不斷提出新的合作倡議,向全世界展現出強大的中國力量。”王文認為,“這種力量源自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事業中所積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源自中國與世界分享經濟發展紅利和治國理政經驗的意願與責任感,源自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偉大氣魄和中國氣派。”(記者 張菀航 姜巍)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