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文史哲教

王蒙:文化自信的歷史經驗與責任【2】

2016年09月22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自信的歷史經驗與責任

中華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

我們碰到的問題是古老文化的現代化。轉化是指,要使封建文化與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前現代的精神資源轉化為現代化的精神財富。發展是指,擯棄相對保守滯后的文化以建設適用於科學思維的、汲取了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前瞻性文化體系。這件事做得好,將使中華民族受益無窮,並為世界提供范例。

文化有相對穩定性、生活嵌入性、無處不在性,何況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文化是一個互為依存的整體,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帶有封建主義瘢痕的文化遺存總是依附在我們社會肌體上。但是不論有多麼困難,我們必須面對這個時代課題。

比如《弟子規》中有“人之短、切莫揭”一句,一般來說這是對的,別人有什麼生理缺陷、難言之隱,你當然不能總挂在口頭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人要有是非觀念,要堅持真理,有的短是要揭的啊!而且除了弟子行為需要規范以外,父母也罷,上級也罷,都要樹立自己的規范與責任。如同需要“弟子規”一樣,我們也需要“老板規”與“父母規”。

又比如孔子的名言“君子不器”,是說君子的責任在於修齊治平,君子不應該關注於形而下的“器”,而應該全神貫注於形而上的“道”。但是我們今天認為,“器”和“利”,關系發展這個硬道理。我們今天必須強調傳統文化中所缺少的科學、邏輯、數理、技藝,“魯班精神”、“工匠精神”、科學方法、精細管理、經濟效益等等,恰恰是我們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大大關注與致力的。但是孔子講“君子不器”自有他的道理。孔子的中心意思是說,君子不應當拘泥於小事和具體事,而應當通過“器”看到事物的“道”,不要成為器具的奴隸,要有理想,有道德,成為生活主體。這個說法在今天甚至具有“后現代”意義。

再比如孔孟都強調從家庭中的孝悌做起,達到仁義天下、忠恕他人的目標。孟子甚至假設如果舜的父親殺了人,舜可以逮捕他,但逮捕后應該幫他跑掉,放棄王位,陪他度日。這當然不符合現代法制精神。我們不能將家庭人倫血緣關系擺在道義與法律、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之上。但同時我們依然認為,孔孟所強調的家庭倫理關系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合人倫合常理的,只是必須遵守法律底線,符合公共道德。

文化創新發展的關鍵是,要用先進文化豐富調整安頓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倫情感,同時用傳統文化的包容消化能力使當代文化、外來文化變得更加符合國情,對今天的中國適用與有效。

近年來,有西方學者感嘆他們的頹勢,認為西方的優越性已快走到盡頭﹔但也有人依然竭力貶低中國經驗。問題是不管有來自何種方向的聲音,越是在各種質疑聲中,在世界可能需要從古老中國的穩健思路與軌跡中獲得參照與補充的時候,我們越是不能對自己的成就和發展感到滿足。我們志在對民族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我們還有相當差距,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借鑒、汲取消化、為我所用的腳步不能停止﹔同時把中華文化繼承好弘揚好。

文化自信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於中外大事大課題,我們要有自己的語言,要有中華命題和中華說法。例如“一帶一路”戰略,就正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落實。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泥古、不崇洋,以天下為己任。中國越是發展成功,越要善於學習,永不停步。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前進中的自信,學習中的自信,從善如流的自信。

今天談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有其特殊意義。我們身處一個時常感到無所適從的多樣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一個在近現代受到過多方挑戰、多種考驗、不無歪曲的文化,一種博大精深而不易輕易取舍的文化,又是一個隨著國家的迅猛發展,日益被珍視、顯現出強大生命力的文化。此時更需要我們汲取正確的精神實質,有揚有棄,有用有廢,把傳統文化中歧視婦女、弱化身心、扼殺創造等種種封建糟粕,毫不留情地淘汰,而把激勵心志、堅守美德、智慧深邃、胸懷天下等壯闊醇厚的元素,薪盡火傳,日月經天,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化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得到多方啟發,文化思潮日益開闊豐富,出現了多樣化的文化生態,但也似乎出現了“亂象”。全球化與現代化,沖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語言方式、風俗習慣、民族傳統。有些毋庸置疑是應該接受的,有些則是我們不願接受而必須面對的。比如批量生產的消費文化,沖擊著主流文化、高端文化﹔迅捷的網絡信息,人雲亦雲的大撥思維,沖擊著獨立深入的閱讀與思考。市場經濟在更好地配置資源的同時,也使文化領域染上了拜金、淺薄、媚俗、做假的風氣,市場炒作使文化成果良莠莫辨,有償新聞與有償評論加劇了這種混亂。在浮躁的氣氛下,有些演出在熱熱鬧鬧之后並未給我們的文化留下任何遺產,票房高低常常成為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志,而文學作品則是印數至上。網絡中出現了各種貶低嚴肅文化與高尚思想的低俗甚至丑陋的東西。價值觀念、社會風尚,都通過娛樂休閑市場表現出了異質的多樣元素,此外還有一些片面性荒謬性觀點,例如全盤西化或者全面懷舊等思潮傾向。

這種時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於與善於實現引領、整合、包容、平衡與進一步提升,以優秀傳統文化、主流文化為主心骨,積極構建生氣勃勃、富有創新活力,又能夠滿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態格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可以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載體。我們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既融會了古代中國的仁愛、親民、崇文、尚和觀念,也體現了先進的愛國、人權、民主、自由、法治觀念,並且與我們革命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奉獻精神息息相通。

重視價值觀教育,就是重視世道人心,就是讓每個中國公民都有道德主體意識,誠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法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底線,道德則是調節規范社會穩定的無形而強大的支柱,而文化,恰好決定了道德的價值構成。如果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散發出中華文化特有的氣質,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事准則,那麼,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就會煥然一新了。

某些文化歧義與碰撞,帶來了沖擊也帶來了機遇。我們對於雙百、二為方針的堅守,將有利於文化的繁榮﹔我們對於文化人才的支持與尊重,將吸引各方人才為我所用。國家的文化操作,應該有利於更好地進行文化教育與創新,文化爭鳴與討論,文化傳播與提升。

提倡中華風度與中華生活方式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文化自傲,更不是像“奇葩”辜鴻銘欣賞婦女小腳、贊成一夫多妻制那樣的扭曲的“自信”。我們應該提倡一種“中華風度”:文質彬彬、從容不迫、避免爭拗、和諧穩重,再補充以健康公平的競爭,以及對於核心價值核心利益的堅守,“中華風度”幾近完美。設想一下這樣的中國人:有著詩書禮樂的教養與文化,琴棋書畫的益智與審美,精致而儉朴的生活態度,貧賤不能移與富而好禮的姿態,行雲流水、水到渠成的耐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明達與開闊,誰能不喜愛有著這樣“中華風度”的人?遺憾的是,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由於教育傳承得不夠,許多國人沒能將風度塑造得如此美好。

我們應該格外珍惜這一份深厚獨特的文化遺產。文化是理念更是生活。我們的漢語漢字、詩詞歌賦、筆墨紙硯、中華烹調、養生醫藥、建筑園林、傳統節日、民族藝術、民間工藝、禮儀民俗……構成了優美的中華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越發認識到民族與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貴。尤其是漢字的綜合性、豐富性、靈動性與審美性特色,是中國保持統一的重要因素,是中國人整合性關聯性思維的重要基石。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漢語漢字水平,在提倡普通話的時候保護方言,在普及簡體字的時候珍重繁體字,在使用白話文的同時學習掌握文言文。學習外語永遠不應是也不能是疏於母語的理由。如今,不僅國人日益從中華文化生活方式中得到了可貴可親的享受和滋養,還有更多的國際友人加入了學習中華文化的行列。

中華文化經聖人學者的闡揚,歷經幾千年,早已化為億萬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貴在潛移默化,貴在浸潤身心,貴在心心相印,貴在蔚然成風。真正的文化自信拒絕炒作造勢、夸大其詞、巧言令色、形式主義﹔真正的文化自信具備抵制低俗化、淺薄化、哄鬧化、片面化、狹隘化的能力和定力。文化屬於人民,文化的有效性在於提升生活質量、精神面貌、成就實績。文化屬於人民,文化還歸功於巨匠大師,文化需要強大陣容,文化需要群星燦爛,文化要看高端果實,文化一定會造福本土、造福人類、造福全球。這都需要我們有國家層面的長中短期文化教育規劃,國家層面的思想文化激勵與榮銜制度,以催生國家層面、人類層面的引以為自豪的人才和成果。

我們中華民族確實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這不是“老大帝國”的狂妄自大,這是建立在轉化與變革的舉世矚目、發展與創新的累累碩果之上的堅實自信。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對困難,化解矛盾。我們走過的道路讓我們自信,我們創造的業績使我們能夠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們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托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創造我們的文化輝煌,助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上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王蒙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