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姜長雲:關於解決當前糧食庫存問題的思考【2】

2016年07月28日09:39    來源:智庫論壇

原標題:關於解決當前糧食庫存問題的思考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標本兼治

1.多管齊下增庫容。通過租庫挖掘社會倉容潛力,應該引起重視。面對糧價下行,許多糧油加工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儲糧意願減弱,部分食品加工企業停產倒閉,有大量閑置庫容。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許多制造或倉儲物流企業業務萎縮,也有大量閑置庫容,其中部分庫容具備或稍加改造后具備安全儲糧條件。應鼓勵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通過租用社會閑置庫容,增加倉儲能力。鼓勵具備一定條件的糧油加工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作為中儲糧代儲庫點。

通過推進新庫建設和老庫更新改造提高倉儲能力,已經引起政府重視。正在進行的新庫建設和老庫更新改造,應在保証質量前提下抓緊推進。少數地區倉容緊缺異常突出,挖掘社會倉容潛力難度大、成本高,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布局也要求其加強倉儲能力建設。國家應適當增加對這些地區增建新庫的支持。但是,推進新庫建設成本高,還需幾個月的建設周期,對解決今年夏糧、早稻入庫“遠水難解近渴”。況且,(1)再過幾年,待糧食庫存化解到正常水平后,部分糧庫將會出現閑置,造成前期人、財、物力和土地投入的浪費﹔(2)取消玉米臨時收儲后,國有糧食企業的收儲壓力可能明顯減輕,出現倉儲壓力由國有糧食企業向社會轉移的趨勢,這會加劇部分國有糧食企業的庫容閑置。就全國而言,解決當前糧食高庫存問題應以租為主,以建為輔,不宜將增加新庫建設作為主要路徑。

推進新庫建設,應同加強統籌規劃、優化糧庫的宏觀布局結合起來。優先引導新建糧庫與“北糧南運”物流通道或連接產銷區的重大糧食物流節點對接,適度增加主要交通樞紐型節點城市的糧食倉容建設,確保建成后的糧庫存糧在關鍵時期調得動、用得上、調運效率和效益高。

當前鼓勵農戶和糧食加工企業多儲糧,可操作性不強。當前國際糧價處於下跌過程。撇開大豆,國內糧食供給形勢寬鬆,糧價將呈波動中下跌趨勢。今年取消玉米臨時收儲,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與上年持平或部分下調,會進一步加大市場糧價下行的壓力,高額庫存也隨時可能成為糧價下行的強推力。在此背景下,農戶和糧食加工企業存糧很容易虧本。

2.千方百計去庫存、促轉化。把糧食促銷與推進糧食加工轉化結合起來。結合完善信貸支持制度,加大對糧食加工企業和多元化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支持。鑒於部分糧食加工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對糧食深加工企業的支持,要同支持其增強創新能力,促進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建議將糧食倉儲保管補貼轉為糧食促銷補貼,或設立專項糧食促銷補貼。對於部分老陳糧和倉容壓力較大的糧食主產區,建議放棄庫存糧順價銷售的思路,綜合考慮國內外價差和降價銷售對市場糧價的影響,對倉容矛盾突出的主要品種(如東北玉米、南方晚籼稻),特別是接近臨界儲存年限的糧食,經報批后按一定規模降價或按市價銷售,促其騰庫出庫。由此引起的糧食收儲企業虧損,通過糧食促銷補貼化解。也可通過糧食促銷補貼,支持糧食深加工企業到東北糧食主產區和南方晚籼稻主產區採購糧食加工,鼓勵糧食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互聯網+糧食流通”。

推進養殖轉化是去庫存的重要路徑。玉米主要作為飼料原料。當前玉米的去庫存壓力最大,且更應重視養殖轉化。建議設立農區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特別是東北糧食主產區和南方稻谷產區發展農區養殖業的支持,並向牛、羊、豬、禽飼養聚焦。鼓勵貧困地區結合推進精准扶貧,發展豬、禽和其他畜禽養殖。支持農區和貧困地區發展畜牧業,還可按飼養規模對經營主體發放玉米消費券。符合糧改飼和種養結合要求,具備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養殖條件的經營主體,可憑玉米消費券折價購買飼料。飼料企業憑玉米消費券獲得財政補貼。借此促進玉米通過養殖業飼用轉化。

建議主銷區與東北糧食主產區國有糧食企業合作,利用東北地區常年氣溫低、冬季長等有利的儲藏條件,通過建庫、租庫等方式,委托東北主產區為糧食主銷區提供地方儲備糧儲存保管服務。督促主銷區按照不低於6個月市場供應量的要求,確保地方糧食儲備落實到位。

此外,借鑒我國實行“以糧代賑、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歷史經驗,通過發放糧食補助的辦法,鼓勵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和玉米非優勢產區調減玉米種植,支持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即使每畝發放玉米補助200公斤,去庫存規模也很可觀。

3.統籌推進轉方式、改機制。我國糧食庫存屢創新高、倉容不足問題突出,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是主因。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一是因為全球糧食供應充足,導致國際糧價處於下跌周期。

二是2014年前人民幣連續多年升值,以及國際油價下跌導致國際糧食物流費用大降。三是長期以來國內糧食生產成本迅速上升,以及實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和玉米、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推動國內糧價上漲。我國難以控制國際因素,但2014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在匯率雙向波動中呈貶值趨勢,有利於縮小國內外糧食差價,抑制今后糧食進口的增加。

要減少“國糧入庫,洋糧入市”現象的發生,有效化解糧食高庫存問題,治本之道有二:(1)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通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順應糧食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的趨勢,加大對糧食優質化和專用化的支持,緩解糧食產量和庫存增長的壓力。對糧食優質化的支持,應將重點放在主要作為口糧的稻谷和小麥上。對糧食專用化的支持,應適應糧食消費市場細分趨勢。如調減籽粒玉米,擴大青貯玉米。從國際經驗來看,加大對糧食優質化和專用化的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量增長向庫存增長的傳導。(2)推進國內糧價形成機制改革和農業補貼政策調整,為更好發揮市場對糧食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這是最重要的。我國已宣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方式。但稻谷和小麥主要作為口糧,對於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遠遠大於主要作為飼料糧的玉米。推進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改革,要注意加強頂層設計,分階段推進,審慎注意其對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民增收的影響。(作者系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產業鏈視角下的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12&ZD056)

上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