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8日09:47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三、科技植入
所謂科技植入就是現代科技要長入農業、農村。當前,我國機器人技術獲得突飛猛進發展。2017年機器人就要參加高考,目標為考入重點大學,到2020年其目標就是考上清華北大。所以智慧農業要走入我們的視野,互聯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今天我們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關鍵就在於農村缺乏掌握現代科技的人才,厭農棄農的社會風氣使精英遠離“三農”。“三農”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現代元素,而注入現代元素,固然需要現代設施等硬件建設,但首先要有一個掌握現代知識的接受主體。不然,再先進的設備,再發達的技術,再優秀的管理,都毫無意義。我們的農民一定要跟上這個時代,特別是新型農民。要解決這個問題,先要把農村教育搞好,把孩子培養好。農村5億多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時間不足8年,我們給未來留下一群什麼樣的孩子,這群孩子就會給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因此,抓好孩子的教育是農民的希望、農村的希望、農業的希望。現代元素能夠順暢注入“三農”的根本就在於有一大批能夠掌握現代科技的接收主體。
四、經營放活
農業的經營必須放活。第一就是土地要放活。我國目前的土地太零碎,一戶十畝承包地分成七八塊,甚至十幾塊,因此要進行土地流轉,發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首先要規模化,這個規模化當然隻能是適度。土地要流轉,必須尊重農民的意願、尊重市場規律。第二就是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一定要抓好,因為隻有產權明晰了,它的保值增值才能實現。產權制度改革要分清誰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誰是社區成員。這個問題在發達地區特別突出。一個在當地待了幾十年的人,由於不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導致沒有權利享受集體經濟的財產。而有的集體經營組織成員二三十年前就不在村裡了,但他照樣享受集體福利,這種“人在權不在,權在人不在”或者“權在人半在、人在權半在”的情況很普遍,矛盾非常復雜。解決的辦法就是充分尊重當地群眾的意願。第三就是組織化問題。從改革開放以來都是放活政策。首先,放活土地,由生產隊到家庭承包。其次,放活經營,雖然承包到戶,但不是誰想種什麼就種什麼。取消統購統銷以后,農民才有了自主經營權。再次,放活領域,農民隻能種地,隻能搞種養業,后來才允許發展鄉鎮企業,使農民拓寬了收入渠道。最后,放活空間。過去農民隻能在本鄉本土,后來才允許進城,今天還能自由出國。
今天,我們要特別關注農民的組織化問題,必須放活組織,讓農民的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目前,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40多萬個,但是完全跟不上需求。外國的農民一個人要參加許多社會組織,不然以后沒法繼續發展。在組織農民問題上,今天要把組織農民變成農民組織。雖然是一個詞序的顛倒,但是含義完全不一樣。組織農民,農民是被動的,讓他干什麼他就干什麼。農民組織則是農民自己起來組織自己,為自己服務,是主動的。現實生活中,許多農民組織要麼是龍頭企業當領導,要麼是退休干部當領導,農民只是被動參與,這種局面必須改變。
五、生態保育
生態保護是為子孫后代著想的大問題。我們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詩叫“國破山河在”,我們今天絕不能讓“國在山河破”,特別是有些風景區上億年才形成,破壞了什麼都沒了,修復不了。因此,中央特別關注這個問題,實行古今中外可以說是最嚴厲的一個政策,即生態終身責任追究制。但是這個政策執行難度較大。因為它時長、人眾、面廣、量大,要分清責任很難,需要在實戰中深入探討,逐步建立一套完備的制度。此外,面源污染問題一定要治理好。我們現在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面源污染特別嚴重。這些化肥農藥殘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水土污染,種出來的農作物就無法保証質量,帶來惡性循環。當前還有兩個污染一定要注意,一是除草劑,一是農地膜。這兩個污染現在越來越嚴重,其帶來的危害也不可低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名言就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也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要做好這篇大文章,必須上下勠力,左右協作,前后照應,萬眾一心,才能實現既定目標。
六、城鄉一體
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問題就是“兩公”問題。所謂“兩公”就是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一定要延伸到鄉村,特別是兩個最基本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教育和衛生。義務教育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不要錢,另一個是就近。目前,不要錢已基本實現,但是不能就近。十多年的撤點並校使農村學校有59萬所減少到目前的27萬所,有關調查顯示,農村小學生家離學校的距離平均10.86裡,初中生35裡。從實踐上來看,不能就近帶來的額外負擔比要錢還貴,到鎮上借讀一年至少要多花八千到一萬,到縣城借讀一般要花一萬五到兩萬。這是額外的花費,還不算照看孩子誤工的費用。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因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醫療資源好,所以現在農村看病都想往大城市擠,出現了“四個三”的現象,即奔波三千裡,挂號三星期,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看病難、看病貴,由此帶來的負擔非常重。因此,這兩個公共服務一定要加大改善力度,讓農村的孩子智力和體力都能夠強起來。
七、迎接新下鄉運動
五十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下鄉運動席卷整個中國,2000多萬知青被送到農村。今天一場新下鄉運動又悄然發生。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動的,是靠政治動員和行政干預的結果,而眼下發生的這場新下鄉運動,則是主動的、自願自覺自主的。它涵蓋十個群體:一是回鄉創業的農民工,二是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三是1977、1978、1979這三屆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改革開放高考結束之后這三屆畢業生有兩百多萬,這兩百多萬人裡面大概有80%以上都是從農村走出的,他們鄉情最濃、鄉思最重,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退休后都想回到家鄉去生活。四是第一代農民工,上世紀80年代就外出務工,今天城市已經不再需要他們,他們必須回到鄉村去。五是我們的村官,現在全國有20多萬,到2020年大概要有40萬。六是“三支”人員,即支教、支醫、支農“三支”隊伍。“三支”隊伍是一支力量強大的為農服務隊伍。七是扶貧干部。現在全國到2020年要全面實現小康,扶貧是頭等大事,是共產黨的“兩個百年”目標之一。目前,全國共派了54萬扶貧干部到村幫扶。八是前面說的旅游,到鄉村去的游客帶來的信息、項目、資金,包括人才方方面面的資源是非常多的,一定要開發利用好。九是華人華僑,我們有6000萬華人華僑,許多人都是在國家不景氣時出走的,今天國家強大了,他們也年紀大了,總想葉落歸根。十是城市離退休人員,這個群體有一億多,他們受苦於“城市病”,想到鄉村生活。目前這十大群體正向鄉村運動,或創業或服務或生活。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應提前做好准備,迎接這十大群體的到來。這是前所未有的農村人才大輸送,對於解決“三農”問題,是史無先例的歷史大機遇。開發利用好這筆寶貴財富,應是“三農”工作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