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自主創新的安徽探索

 

2016年07月05日15: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自主創新的安徽探索

“合蕪蚌”被確定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過八年的自主創新實踐得以升級,將引領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安徽力爭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

6月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設合蕪蚌與福廈泉兩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帶動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繼3月份國務院批復的河南鄭洛新、山東半島、遼寧沈大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后再次擴圍,至此,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經達到16個。

研究發現,當各地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3萬-1.5萬元后,創新要素富集程度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更加密切。我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越過這一分界點,進入創新發揮更大作用的階段。安徽合蕪蚌等地區充分發揮地方創新積極性和區域競爭的動力,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突出。

主動創新,避免陷入“發展困境”,安徽實現跨越式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從內陸轉向沿海地區,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的空間布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技資源布局已經被打破,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創新要素新版圖基本形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長期增長”課題組所做的報告顯示,創新要素新布局的基本特征是:東部領先,東北下滑,西部落后,中部分化。而近10年來,區域間創新要素的“貧富差距”呈加速擴大趨勢。1991年創新要素綜合得分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3倍,2001年是17倍,2010年已高達42倍。尤其在發明專利授權量、技術交易額和高技術企業數量方面,差距拉大趨勢更明顯。目前,創新要素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已經趕上了區域經濟不均等程度,且超越趨勢明顯。

正是這種創新要素的巨大差距,使得地區間的發展分化明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區,就被人們視為“困難高地”。2006年4月,中央關於中部崛起的10號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借力政策尋求突圍,開始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面對“東西夾擊”之勢,安徽的選擇是在“自選動作”上求突破,闖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發揮局部地區相對優越的科技資源,作用於相對落后的產業資源、資本資源等基礎條件所產生的倍增效應。“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就是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應運而生。

盡管當時在國家層面的試點示范的重任尚未落到安徽這樣的中部省份,但他們做出設立“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決定的確具有創新的自覺和探索的勇氣。畢竟由於我國地區發展差異較大,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存在嚴重不平衡。當時,創新走在前面的大都是高校和科研機構密集的發達地區和市場體系較健全的地區,如北京的中關村、上海的張江、廣東的深圳等。但是,如果自甘落后,妄自菲薄的話隻能繼續落后,差距就越拉越大。於是,安徽決定打破傳統思路,主動作為進行創新試驗。這一創新得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的肯定。

研究顯示,如果區域分化過於嚴重,優勢地區對資源要素的虹吸效應就會加劇,劣勢地區的發展會進一步衰退,引發財政風險、社會風險、金融風險等疊加放大,經濟轉型就更難推進,可能會陷入“發展困境”。另有研究顯示,如果區域分化過於嚴重,優勢地區對資源要素的虹吸效應就會加劇,劣勢地區的發展會進一步衰退,引發財政風險、社會風險、金融風險等疊加放大,經濟轉型就更難推進,可能會陷入“發展困境”。

呂薇早在2008年就帶隊到安徽做自主創新試驗區的課題研究。她在接受《中國發展觀察》採訪時表示,當時針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狀況,課題組就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能依靠少數地區,需要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特別是在中西部培育區域創新體系,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重要意義。她說,北京、上海、武漢條件都很好,但中部不發達地區也需要有試點,轉型更需要創新,“原來合肥有試驗區,但產業化運行不好,因此2008年安徽決定設立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實踐証明,試驗區對安徽經濟的促進作用非常大,這主要得益於他們有改革創新的主動性。”呂薇說。

因此,安徽省2008年在原有合肥市國家科技創新試點的基礎上,在合肥、蕪湖、蚌埠三個城市開展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首先,合蕪蚌三市要成為承接泛長三角產業轉移的試驗區和先行區。其次,合蕪蚌三市都建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產業集群發展良好,具備進行自主創新的基本條件。特別是擁有像奇瑞、江淮、科大訊飛、海螺、豐原等優質企業。以合肥為例,合肥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根據經濟要素的比較測算,安徽生產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業在沿海地區可能虧10%,到合肥可能就賺20%-30%。從這個角度來看,合蕪蚌三市,不僅是安徽省三個區域的經濟增長極,而且承擔著引領全省走向創新型路徑的重大責任。

“合蕪蚌試驗區”所有體制機制創新都體現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實施意見》中,形成的是一條以優化環境為前提、以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培育創新型產業為重點,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安徽省的區域創新能力居中西部的前列。2015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由2010年全國第15位上升到第9位、位於中部第一。

創新要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安徽堅持較高的創新投入,探索建立更合理的創新政策體系,經過幾年的積累,本地創新要素集聚能力逐步提升,基於創新的區域新優勢已經形成,“十二五”時期,安徽經濟保持了年均10.8%的增速,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從13.1%提高到16.7%,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了2.8倍。合蕪蚌國家高新區實現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5%,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合肥高新區居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第八位,蕪湖、蚌埠高新區分別居新升級的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第六、七位。合肥2015年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大增80.5%,增長率高居省會城市之首。

值得肯定的是,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創造出“產業轉移+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的“安徽方程式”,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