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自主創新的安徽探索【2】

 

2016年07月05日15: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自主創新的安徽探索

發揮專業化分工和要素集聚的優勢,在全面創新中孕育“安徽經驗”

為什麼“要素在區域間重新優化配置”,可以帶來顯著的生產率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部研究員宣曉偉認為,這根本源於“專業化分工、市場一體化和集聚”的效應。專業化分工不僅直接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間接導致了相關機器和技術的需求。專業化分工把“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生產率增加”和“規模報酬遞增”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了現代經濟增長最為核心的原因之一。

安徽的專業化分工和集聚效應明顯,它集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數量僅次於北京,科技實力位於全國中游。安徽作為科技大省,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近年來,安徽還涌現了奇瑞、海螺、馬鋼等一批有特色的創新企業,以及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興高技術企業。在前不久舉行的2016北京國際車展上,江淮汽車向市場投放了其最新一代電動汽車產品iEV6S。未來5年至10年,新能源汽車將逐步佔據30%以上的銷量比重。屆時,安徽省新能源汽車將發展成為千億元級的大產業。

2015年,安徽省出台了實施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部署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十大工程,其中牽動性的一項,就是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目前,首批14個基地已經授牌並正在加快建設,涵蓋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新型顯示、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到去年年底,14個基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082.7億元、增長19.7%,完成投資630.9億元、增長31.2%。他們圍繞創造更有質量和效率的新供給,打結構性改革這張“牌”。安徽省資源型產業比重較高,鋼鐵煤炭行業脫困發展任務艱巨,公共服務等領域短板不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分緊迫。

今年年初,安徽省出台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意見,積極夯實創新創業載體、開拓創新創業途徑、提升創新創業服務水平、促進金融與創新創業結合、落實財稅扶持政策、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到目前,安徽省備案的科技企業孵化器109家,比去年年底新增13家。建成並備案的眾創空間29家,創業團隊1520個。一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6.3%提高到38.7%。

與此同時,安徽省加快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步伐,目前該省高新技術企業3157家,其中營業總收入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922家,百億元以上的九家。說到專業化,科大訊飛就是通過源頭技術不斷創新,做大做強中國語音產業,保持源頭技術國際領先。通過自主技術平台,形成產業集群,真正把安徽打造成“中國聲谷”,形成以科大訊飛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在中國用人工智能改變世界。新能源發電行業是全球正在興起的新興行業,2015年,陽光電源公司的光伏逆變器出貨量達8GW,位居全球第一,綜合實力居全球新能源發電行業的領先行列。

習近平總書記4月26日在安徽省調研時說,安徽作為科技大省,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他還就加強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等方面對安徽做出了重要指示。

安徽合蕪蚌試驗區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區域布局,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打造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政策先行區、高端人才與“雙創”結合的重要平台、新產業新業態集聚帶,培育了新的增長點,在升級發展上探索了鮮活的經驗。

抓住“全創改”機遇,到2020年力爭建成創新型省份

2015年9月份,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以下稱“全創改”),有京津冀、上海、廣東、安徽、四川、武漢、西安、沈陽等八個區域為改革試驗區域,擔負起先行先試的重任。

“這次‘全創改’,不同於原來試驗區強調技術創新、科技創新,試驗區面寬,是全面改革創新的試點。”呂薇說,“全創改”重點是在區域層面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投融資、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以改革促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要實現這一任務,一方面需要“全創改”試驗區針對本地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在創新驅動發展的相關改革上積極探索、重點突破、形成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層面各個部門積極配合,大膽授權,勇於創新。

“所有的技術創新背后都是體制創新,沒有體制創新就實現不了科技創新”。為了進一步抓住“全創改”的機遇,安徽實施“兩個戰略定位”,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其中在建設科學中心方面,主要是發揮合肥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效應,多出原創性成果﹔推進“三大建設任務”,即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建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體系,著力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構建“新機制”即探索建立企業創新活力激發、創新人才集聚、高校院所源頭創新、金融服務自主創新、高層次開放合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軍民深度融合以及政府創新管理新機制。聚焦這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先行先試改革,例如在科技獎勵補助方式、科技成果“三權”管理改革、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出台含金量較高的政策,包括將按不低於收益70%的標准,獎勵給科技成果轉化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和團隊,對引進的海內外科技創新團隊,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資助等,構建起良好的創新生態。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馬名杰看來,“全創改”要求每項改革試驗任務在一年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時間相當緊迫,需要地方選准突破口,抓緊推進和落實,真正探索出一條對全國有示范作用的創新發展之路。他建議,國家要以區域創新體系改革為突破口,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作為被列入國家首批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安徽又面臨一次歷史機遇。根據規劃,通過三年改革創新,安徽省將在主體地位培育、創新者活力激發、高效科研體系構建、擴大開放、金融創新、創新創業環境營造、“互聯網+”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改革成果,破解企業創新地位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創新資源分布不合理、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不順暢、激勵機制不科學、開放合作層次不高、創新人才制度不健全、投融資體制不完善、信息資源不共享等瓶頸問題。到2020年,安徽將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的制度環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格局,建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創新型省份。(記者 原鬆華)

上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