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劉尚希:以社會化改革推動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2016年07月05日15:1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以社會化改革推動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社會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但並沒有真正引起重視。經濟的新動能、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是當前最流行的說法,其實都與社會化改革有內在關聯。沒有社會化改革,這些方面的問題都難以解決。

供需脫節不僅僅是經濟自身的問題

講到供給側,大家都知道的問題是缺乏安全有效的供給,所以消費外流達到了上萬億的規模。如奶粉、電飯煲,甚至馬桶蓋,消費者都搶著買國外的,其途徑是出境旅游購物或通過電商網購。這樣的一些事例經過媒體放大以后,給人的印象是,我們的供給不少是無效供給。再加上傳統產能普遍過剩,更是形成一種感覺,現在的問題都是供給的問題。

但這些供給方面的問題是怎麼造成的?分析和研究的人不少,普遍的看法是經濟自身的問題。沒錯,它確實是一個經濟現象,不過從更深層次來觀察,問題不僅僅在經濟自身。消費者都希望買到有品質的、安全的產品和服務,可問題是這些東西怎麼才能生產出來呢?是不是有了什麼樣的需求,就會產生相應的供給?其實,這是不確定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僅僅從經濟本身難以找到答案,因為經濟系統不是孤立的,都嵌入到更大的社會系統之中,並受社會系統的深層影響。例如地球自成一個系統,但受太陽系這個更大系統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根本性的、長期性的。

市場通過競爭有一定的激勵約束作用,但是僅僅靠市場競爭不會自發產生安全有效的供給。譬如說,政府的監管在不到位的情況下,如果假冒偽劣的產品可以在市場上暢通無阻,那些有品質的、安全的供給從何產生?這樣會產生一種逆向淘汰的結果,劣幣驅逐良幣,安全有效的供給就會嚴重不足。

任何一個做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人,都是社會的人,都會嵌入到一定社會環境之中。作為社會的人,應當是講良心、講道德的,如果他是一個純粹的經濟人,為了經濟利益不擇手段,這時你能指望有安全有品質的供給嗎?在社會約束、法律約束都很弱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純粹的市場競爭,既不會自動產生道德和良心來約束,也不會自動產生規則、標准和法律。所以,真正安全有效的供給既來源於市場競爭本身,更重要的是來自於社會對市場的約束,以及政府對市場的有效監管。僅僅靠市場,不會產生安全有效的供給,也無法解決供給與需求脫節的問題。很顯然,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那就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這裡,“社會”的含義是廣義的,包括文化、社會事業和社會組織等方面。這些方面的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明確提出,但現在看來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當前的改革是個什麼樣的狀況?我曾經說過,當前的改革有點像在冰上開車,存在打滑空轉的現象,就是說改革難以真正落地。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改革自然也在其中。這是為什麼?盡管原因很多很復雜,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的頂層設計不到位。

各項改革都應回到國家治理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上來

全面深化改革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頂層設計不可或缺。那麼,如何實現改革的頂層設計到位呢?

首先,要避免認識上的誤區。這有兩個方面很容易形成誤區:一是“工程思維”。工程思維是以力學原理為基礎的,其特點是確定性。任何工程設計都是以確定性——力學規律為前提的。而改革屬於社會工程,是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其特點是不確定性。任何一項改革,都無法找到像力學規律一樣的確定性來支撐頂層設計。從理論上講,改革失敗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工程失敗的概率。所以,改革的頂層設計不能有像蓋房子那樣的工程思維。二是上層設計等於頂層設計。這是不確定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關鍵在於是不是從整體來考慮。頂層設計的真正內涵是:整體設計+上層設計。沒有整體思維的頂層設計將會使改革碎片化,導致改革難以落地。

其次,改革的頂層設計要回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總目標。隻有回到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上來,我們才能把現有的五花八門的改革理出一個頭緒。改革,既要問題導向,也要目標導向,兩者必須有機結合。如果隻有問題導向,改革就會陷入碎片化,就有迷失方向的危險。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改革總目標,簡化地說,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意味著新時期的改革是國家治理的改革,國家治理的改革也就是要重塑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使之適應我國當前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用政治經濟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要重構生產關系以適應當前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隆國強主任在剛才發言中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們的腳長大了,但是鞋子還是以前的,大腳穿一雙小鞋走路,會很別扭,走不快,也走不穩,我們要打造一雙新鞋,這雙新鞋就是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問題是,國家治理結構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具體化,不能停留在一個抽象概念上。

從整體出發,重塑國家治理結構

國家治理結構有三個基本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一維度的改革進行了將近40年,至今還沒有完成。第二個維度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已經提出但這一維度的改革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是在沒有整體設計的情況下,從各個側面在迂回地進行改革,譬如說科教文衛的改革,就是在各個領域去分別實施的。第三個維度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三個維度從整體上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治理結構,不同的國家治理結構實際上體現在這三個維度的三個關系如何去處理,遵循何種原則。

在這三個維度關系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基礎。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沒理順、沒搞明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也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該如何去處理?從我國現有的情況來看,應當是分權改革。向市場分權,稱之為市場化的改革,目的是構建經濟的微觀基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經濟組織是自治的。傳統的國營企業不是自治自主的,而是依附於政府各個部門,市場化改革改變了這種狀況。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也需要分權改革,政府要向社會分權,構建社會的微觀基礎,形成社會自治,也就是要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自治組織。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