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劉尚希:以社會化改革推動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深化【2】

2016年07月05日15:1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以社會化改革推動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社會化改革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短板

向市場分權和社會分權,用黨的傳統理論來解釋的話,可以很好地進行表達,那就是群眾路線。市場化的改革就是走群眾路線,在經濟領域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讓群眾去配置資源、創造財富。在社會領域同樣也要走群眾路線,向社會分權,形成社會自治,讓社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在這個基礎上,就會形成一種新的關系:社會與市場的關系。社會與市場的關系應當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也是一種互補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前面說的供給問題,如果以社會對市場形成有效的約束,如果企業家都有社會責任意識,在經濟領域活動的各個主體都有一種職業良心、有做事的底線,供給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大大減少,老百姓各種各樣的擔憂、消費的外流也不至於像今天這麼厲害。當然,消費的外流是很自然的,全球化了,會在旅游的時候買一些國外有特色的產品。但是像奶粉這種生活必需品普遍去買國外的,實際上反映了消費者對國產品的不信任,有一種不安全感才會導致這種局面。

很顯然,這裡有政府的問題,標准不合理,監管不到位,法治不健全﹔同樣,社會自治也是不到位的,社會沒起到約束市場的作用,不但沒能為市場導航,反而導致市場侵蝕了社會。倫理道德、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普遍缺失﹔而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不講誠信成了普遍現象。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的缺失,就反映出社會發育嚴重滯后於市場化。缺乏社會約束的市場肯定是不健康的市場,是功能殘缺的市場。創新意識不足,投機、泡沫、短期化等這些現象都是從中衍生出來的。

從中不難看出,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這個維度的改革太弱,社會與市場的關系不正常,單兵突進的市場化改革也難以深化。從整體觀察,各個維度的改革是相互關聯的,在當今改革發展新階段,再沿著過去改革的路徑,主要在市場化改革上發力是不夠的。在新的條件下,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向社會分權的改革來深化向市場分權的改革,即以社會化改革來深化市場化改革,以社會化改革來推動改革的全面深化,來重構國家治理結構。

以社會化改革來統攬科教文衛等領域的改革

我國現階段的發展越來越具有整體性特征,這種整體性的特征就是要求各個維度都要通過改革來促進發展,這種發展既有經濟的發展、也要有社會的發展。我們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主要是在體魄上,像青少年一樣,主要是“長個”了,而現在不僅需要強健的骨骼,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成熟的精神。以政府與市場關系為主線的市場化改革,實現了“長個”的目標,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能滿足於此,以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為主線的社會化改革,則要實現新的目標:長精神,以社會的發育來促進市場的健康,以社會理性來引領經濟理性,以價值理性來引導工具理性。

在現有體制下,社會化改革包括兩大塊:一是體制內,涵蓋各個領域的事業單位﹔另一塊是體制外,涵蓋各領域的民間社會組織。這類似於我們的企業,過去有大量國營企業,通過改革變為市場主體﹔同時,放開搞活,產生了大量民營企業。在社會領域也有國有事業單位,非國有的則被稱之為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從科教文衛等各個領域來看,既有事業單位,也有民辦組織,如科研院所、學校、醫院、影劇院、養老院等。對於體制內的社會化改革,集中體現為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對於體制外的社會化改革,則集中表現為放開搞活,減少管制。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社會化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構建社會微觀基礎,激活社會活力。

以政府與社會關系改革為主線的社會化改革,首先要突破的是事業單位體制的改革,這跟當年的國營企業的改革是類似的。事業單位要變成獨立的社會主體,而不是依附於政府的各個部門。隻有這樣,當前的科教文衛、科研院所的改革才有微觀基礎,有了微觀基礎,才能進一步深化科教文衛各個領域的改革。構建社會微觀基礎,打造社會自治主體,這是社會化改革的核心。當前科教文衛改革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缺少整體設計﹔而之所以沒有整體設計,則是因為缺了社會化改革這個抓手﹔之所以找不到這個抓手,則是因為沒有著眼於微觀基礎的構建。

當然還要進一步放權,讓民間社會組織充分發展起來,既可以辦醫院、也可以辦學校、辦慈善,還可以辦行業協會等。這些民間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融合發展,就可形成現代社會事業制度。有了現代社會事業制度,再有完善的市場制度,兩者匹配起來,中國的發展才能是完整的,也隻有這樣,中國的發展才能是健康的、可持續的。

中國全面的發展、整體的發展,需要全面的、整體的改革,即構建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我們要以社會化改革來推動整個國家治理結構的系統性重塑,盡管經濟的改革、市場化的改革並未完成,但當前迫切需要破題的是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改革。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都應納入這個維度來統籌考慮、整體設計。

實現創新驅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從何而來?這離不開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改革,以及社會與市場關系的構建。在這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光靠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是遠遠不夠的。經濟創新要靠社會創新。社會創新是經濟創新的上游,必須要有活力,唯有源頭活水,創新驅動才能真正落地。(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本文是作者6月25日在“國研智庫論壇·2016中國資本峰會”上的演講,本刊根據錄音整理,發表前經作者審定。)

上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