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現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5年多時間,全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基層是基礎。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願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這些重要指示,為我們在扶貧工作面臨的諸多問題中抓住主要矛盾、牽住“牛鼻子”指明了方向。
“精准滴灌”最終要靠基層黨組織組織實施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脫貧致富同樣最終取決於人的因素。落實“扶持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准、脫貧成效精准”的要求,最終要靠農村黨支部,他們是扶貧工作最前沿的指揮者、組織者、實施者。他們最“接地氣”,對農村情況最了解,往哪裡“滴灌”、怎樣“滴灌”他們最清楚,其工作狀況直接影響到最終目標的實現。
為此,一方面要選好配強黨支部班子,尤其要選好班長。“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支部看支書”,打好扶貧攻堅戰,首先要把黨支部建設好,特別是要選一個好的帶頭人。華西村的吳仁寶、韓村河的田雄、劉庄的史來賀、河南西辛庄村的李連成、河北周家庄鄉的雷金河等就是典型代表。正因為有了強有力的班子和帶頭人,才使黨組織有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團結帶領群眾走上富裕路。要改變一些農村地區貧困落后、社會治安不好、封建迷信泛濫,甚至邪教、黑社會勢力作惡等狀況,尤其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准選好配強一把手,不能降格以求。支部書記選好了,這些村就會很快發生明顯變化,這是被無數事實証明了的。一方面要下大氣力解決好黨員發展、組織建設等問題。現在農民黨員在整個黨員隊伍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在農民人口中的比例也低於黨員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還有很多黨員外出打工了,即所謂“1/3的打工,1/3的種田,1/3的老弱病殘”,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怎樣發展新黨員,怎樣加強組織建設,需要認真研究解決。扶貧難度大的地方往往也是黨員發展難、黨組織工作薄弱的地方。要打開這個“結”,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靠上級黨組織的幫助。對這些地方,上級黨委要在摸底排隊的基礎上,制定落實措施,要注重在農村知識青年、大學生村官等群體中發展黨員,逐步改善黨員隊伍的年齡、文化結構。選派干部任村支部“第一書記”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引導他們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發揮好組織、協調、領導的作用,積極作為,不辱使命。要把扶貧一線作為培養干部、識別干部的重要舞台,讓好干部留得住、干得好、有前途,形成良性循環。
扶貧先扶志 要樹立艱苦創業的雄心壯志
貧困面貌變,首先要精神狀態變。改變貧困農村面貌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扶持,離不開城市支援農村,工業支持農業,但是最根本的還是靠自己發展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些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地方,有些領導班子的精神狀態也不好。有的干部“愁”字當頭,看山山窮,看水水惡,坐等受窮﹔或者“難”字擋道,認為“搞副業門路難找,辦企業資金難貸,種庄稼鹽鹼黃沙難改”,無所作為﹔或者“怨”字滿腹,怨老天不幫忙,怨群眾不聽話,對脫貧致富失去信心。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怎麼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呢?每一個脫貧致富的村庄,都有一部艱苦創業史。在困難地方和單位,黨員有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有沒有艱苦創業的雄心壯志,有沒有向困難作斗爭的勇氣,這是能否治窮致富的關鍵。因此,在加強貧困農村黨的建設中,應把改變黨員干部的精神狀態放在首位,清除各種思想障礙,外在的扶持幫助,應建立在當地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基礎上。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