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科走向)

政治學研究亟須關注的四個問題

王邦佐 秦德君

2016年05月09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政治學研究亟須關注的四個問題(學科走向)

  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我們今天更需要也更有條件對改革和社會發展全局作出審慎科學的設計。按照我國現代化的時間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這些目標的實現對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戰略意義。政治學研究要深入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尤其需要深入研究以下四個問題。

  制度完善與體制進步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完善與體制進步是其核心。我們對中國當前的基本制度充滿自信,同時也感到制度領域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和完善的問題,制度建設仍面臨諸多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通過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權力制約體系,各個層級的領導體制得到有效改善,但權力制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權力配置還存在不少問題。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權力制約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權力是政治學的核心概念。權力制約和權力管理是現代國家運行的關鍵問題。如何建立起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權力制約體系,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和審慎設計的問題。在今天的社會變革發展中,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權力結構,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公權力的制約,建立起完善的權力制約體系。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體制來構建新的權力運行機制。這屬於改革攻堅的重要內容。

  那麼,怎樣的權力運行體系才是有效率的?實踐証明,受制約的權力即在規制框架內的權力運行有效率,而缺乏制約或弱化制約的權力運行風險很大。怎樣完善權力結構,實現權力運行與權力制約的科學配置?怎樣的制度設計與體制安排才有助於權力行使和使用的規范、透明、公正?這是當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切實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政治學研究與現實的一個重要關聯點。權力領域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建設任務,需要政治學理論提供支撐。

  實現反腐常態化

  歷史經驗表明,反腐的長遠之計在於實現制度化、法治化,即通過制度設計和體制安排,推動反腐走向常態化,使反腐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法治軌道。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要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

  反腐常態化的實質是制度化,實現反腐敗的制度化、法治化至少包含兩層基本含義:一是用制度和法治的辦法管人管事管權,建構“不能腐”的行政結構,減少公職領域腐敗滋生的幾率,遏制腐敗勢頭﹔二是通過制度和法治手段實現反腐敗效益最大化,這是反腐的治本之道。因此,在繼續保持反腐高壓態勢的同時,重視規制建設、開展積極有效的反腐敗制度創新和制度設計是必然選擇。

  從學科特點來看,政治學至少面臨三方面任務:一是從政治高度研判國家反腐敗法律規范的現實需求、立法重點等現實問題,如研究構建懲治貪污賄賂犯罪的法律制度體系,把貪污賄賂犯罪對象由財物擴展為財物和其他相關利益等。二是從制度設計、體制安排上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紀檢監察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直線領導,就明顯提升了反腐效能。三是研究黨內法規制度的功能定位、制約力度、法理規范性等,形成更為科學、更具制約力的黨內規制體系,使之成為黨要管黨、強化組織建設的有力抓手和工具。

  推進國家治理的“法治之治”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質是實現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這裡有兩個問題必須搞清楚:一是中國已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但實現有法可依、各項工作步入法治化軌道並不意味著已經進入法治狀態,這只是為法治創造了必要條件﹔二是實現以制約公共權力為目標的法治之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有著特定的規定性,其核心是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這是法治作為現代政治文明重要構件的要義。

  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應特別關注兩點:一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法治中國”,不僅要解決有法可依問題,關鍵是要實現法治﹔二是全面推進的社會主義法治,與19世紀歐洲大陸國家隻重視“形式法治”“嚴格按法辦事的行政”有重要區別。“形式法治”的本質仍是“法制之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並強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邁出了從“法制之治”到“法治之治”的更大步伐。

  善於從政治角度看待經濟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要善於從政治的角度看待經濟發展問題。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是注重從大局看問題,是從長遠和戰略上切實消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完善的各種現實障礙。今天,從政治角度分析經濟問題,特別是分析如何消除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性、社會性、觀念性障礙,很有必要。有學者認為,在經濟領域,一個行動、一種習慣、一項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會產生不隻一種效果,甚至產生系統性后果。制度決定著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科學性。如果不能形成更加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應的社會構件,勢必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引發新問題。

  還要看到的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為條件的。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小康社會和其他各項目標就難以實現。全面小康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目標,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建構。因此,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對這一目標的研究,不僅是經濟學領域的任務,也是政治學領域的重大現實課題。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東華大學特聘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