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追求“全方位”的共享發展

2016年04月08日16:5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追求“全方位”的共享發展

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共同引領“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月19日-21日,在以“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為主題、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上,來自海內外的各界人士,通過多場專題分組會,對共享發展理念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

消除絕對貧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對全球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共享”的發展理念,要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開辟扶貧開發事業的新局面。

去年11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新的減貧政策藍圖——《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的最重要政策目標就是在現有的貧困標准下,到2020年,農村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本次論壇專設了一場題為“共享發展:向絕對貧困宣戰”的分組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發言中說:“過去,扶貧很多時候是‘輸血’,今后要更加注重‘造血’,提高‘造血’的能力。要把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放在第一位。”

美國安利公司總裁、世界直銷協會聯盟主席德·狄維士也表示,要尊重貧困人口,充分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潛力,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釋放潛力。他認為,健康是脫貧的基礎,教育是脫貧的關鍵環節,事業機會是脫貧的重要途徑。

減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怎樣做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洪天雲介紹了在扶貧實踐中的一些情況。首先,把最貧困的人口找出來。通過一年時間,全國自上而下組織了近200萬名干部群眾開展建檔立卡工作,按照“兩公開、一公示”的方式,確定貧困人口為8512萬。其次,對於怎麼脫貧的問題。一是每個貧困村安排一位第一書記,對基礎設施、就業、產業、治病等方面進行全面幫扶。二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體制的優勢,中央國家機關和省市縣相關機關都有定點扶貧任務,做到所有扶貧對象都有幫扶聯系人。三是切實做到“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在產業扶貧方面,產業必須符合市場的需要,且能動員“有能力”的百姓真正干起來。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扶貧開發也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杰說,國家開發銀行從智力扶持、機制建設入手,探索出了一套開發性金融扶貧的可行模式。以扶智、融智為引領,發揮行業專家優勢,在規劃、咨詢、教育、培訓等方面,幫助貧困地區厘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增強發展信心,提升發展能力。以機制建設為杠杆,深化銀政合作,加強市場建設、制度建設、信用建設、創新融資機制和模式,放大市場作用,激發內在動力,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脫貧的轉變。以資源整合為紐帶,高效整合扶持政策,進行市場信息、實用技術、行業專家等金融扶貧。以基礎設施為先導,運用開發性金融大額、長期、批發性的優勢,對接扶貧專業資金,引導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支持農村公路、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以產業發展為支撐,為貧困地區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因地制宜地支持各地特色產業發展。

打好脫貧攻堅戰,必須採取超常規的措施。鄭之杰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開發銀行將繼續發揮開發性金融的優勢,提高專業的支持效率,以超常規的力度實現開發金融扶貧的對象精准、項目精准、資金精准、措施精准和成效精准,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夯實養老保障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加劇,如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籌集到足夠資金,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成為在共享發展中必須面對的難題。

在本次論壇的“壽險業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分組會上,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制度。但他坦言,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生保障需求。從國際經驗看,未來養老金的替代水平要達到70%以上才是一個比較合理和理想的水平,才能確保職工退休后的生活質量不至於大幅下降。

“現金流困境迫在眉睫,系統性壓力迫在眉睫。”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在發言中指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需要進行系統性、頂層性、邏輯性的全方位改革。所有改革應該從現金流逆推,隻有在保証現金支付的條件下,改革的邏輯點才能延伸。他還說,全國社保基金作為社會保障儲備不會隻進不出,而出的邏輯就必然匹配到現有的系統性設計以及每一個邏輯點的設計當中。不僅是現在已有的儲備性養老金,國有資產劃撥也要計算其盈利水平、分紅水平,以保証控制資產的邏輯。

社會保障體系要達到“全覆蓋”“保基本”,但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僅靠政府是不夠的,還要依靠市場和商業的力量。來自中國社科院的著名社會保障專家鄭秉文認為,從供給側角度看,發展壽險業有利於減輕企業和職工的經濟負擔,有利於提高國家競爭力﹔從需求側角度講,有利於職工個人、家庭以及資本市場。

在他看來,發展壽險業需要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模式問題。要有模式意識、模式追求以及模式的頂層設計,不輕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二是業務結構性改革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社保制度也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三是認識問題。政府不要大包大攬,不要排斥,不要有偏見,多層次混合型是全世界社會養老保障的發展趨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建議,要推動壽險業的制度建設和政策措施,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同時入手。從需求側看,主要是政府應該加強對保險、特別是商業保險的認識,充分發揮壽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增加對商業保險的支持。另外,對公眾開展保險教育,提升保險意識。供給側的關鍵是樹立正確的保險發展理念,摒棄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同時,通過加大財稅體制等重大改革力度,為中國保險業發展,包括外資保險機構的發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