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讀者提問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后,以前常用的發展經濟的辦法不管用或不能用了,在基層做經濟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請問經濟新常態下怎樣才能更好開展經濟工作?
——湖北省宜都市副市長 歐陽澍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過去習以為常並行之有效的大規模投資、“鋪攤子”發展制造業、以生產要素高投入驅動經濟發展的老套路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新變化。一些干部有了增速換擋的焦慮,也有人感受到了動力轉換的艱難和工作辦法的匱乏,這主要是因為工作思路的轉換還不到位。隻有擺脫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大力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才能在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大潮中成為佼佼者。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工作重心要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
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運行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增速換擋,從2010年的10.6%回落到2015年的6.9%。與此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回落,至去年12月已連續46個月下降﹔工業企業利潤下降,虧損面擴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金融領域風險點增多。經濟下行及由此帶來的挑戰和風險,有外部性、周期性影響的因素,但主要是內生性、結構性問題,根本上是因為供需結構失衡、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從需求側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持續近20年的“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正在悄然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在2013年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之后,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變化,2015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至1.0%,汽車產量增長降至3.3%。與此同時,居民對消費品的品質和個性化追求與日俱增,旅游、養老、教育、培訓和各類生產性服務需求迅猛增長。
從供給側看,受到體制機制的制約,過去一個時期“井噴式”擴張形成的龐大生產能力難以跟上市場需求變化的節奏。一方面,煤炭、鋼鐵、油氣、有色和建材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市場需要的高品質和個性化消費品供給不足,出現了到境外大量採購商品的現象。這些現象表明,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后於需求側變化,無效供給過多,有效供給不足,供需結構錯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可見,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如果說過去在傳統產能市場需求還有空缺的情況下仍能以擴大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那麼,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傳統產能過剩,再沿用這套辦法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加劇矛盾、積累風險。因此,必須將經濟工作重心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失衡,重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推薦新聞:
習近平講話闡明新聞輿論工作"魂"與"神" 48字廓清職責使命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