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江蘇南京江寧區:助力借力,與青年社會組織共成長

2016年01月04日17:0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江蘇南京江寧區:助力借力,與青年社會組織共成長

【關鍵詞】縣區、江蘇南京、參與社會治理,承接政府事務、青年社會組織工作、擴充工作力量、支持發展青年社會組織

江寧區位於南京市東南部,面積1558平方公裡,下轄10個街道,擁有116萬的常住人口,其中14-28周歲青年數為50316,全區團員數為35031,團青比例達70%,共涵蓋農村青年、企業青年、高校青年、機關青年、創業青年以及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多類青年群體。全區基層團組織有1093個,包括51個團委、19個團工委、53個團總支,970個團支部。非公企業建團497家。

隨著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創新,越來越多的社會事務將交由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承擔,自2014年起,江寧團區委在全區扎實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通過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范圍,發展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探索建立新型社區治理機制的背景下,探索與社會組織合作新路徑,不斷轉變自身職能定位,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創新。

一、源起

近年來,江寧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外向程度不斷加大,人口結構構成復雜,群眾訴求愈發多樣,社會治理的難度不斷加大,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現有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已無法滿足群眾對專業社會服務的需求。

隨著青年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步前行,青年在社會心理、社會個性、社會需求等方面正進行著深刻的變化,共青團在工作中經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社會建設方面,我們面臨著“內憂外患”兩大挑戰:

(一)內憂:團組織服務供給能力有待提升。服務青年是團組織的職責所在,也是吸引凝聚青年的現實有效路徑,但如今團組織的服務供給能力還不符合青年需求結構變化,服務青年的工作還存在著手段不多、渠道不暢、資源不足和專業化水平不夠等問題。

(二)外患:專業化社會服務力量有待充實。江寧農民、外來務工青年、高校青年、城市居民、過渡期居民等人群數量較多,因此城市化進程下,利益訴求多樣,直接帶來社會矛盾突顯﹔江寧注冊的社會組織僅有2700多家,而且以幼兒園、衛生院、培訓機構、駐區高校社會學專業學生團隊為主,社會組織發展尚未形成規模和體系,社會協同治理的壓力較大﹔截止2015年全區有注冊社工960人,專業社工配比嚴重滯后於蘇南先進地區。

二、做法

(一)借助專業力量建組織

1、與駐區高校合作

培育社會組織,必須借助專業力量。首先我們充分利用駐區高校社會學專業的學科優勢和社團資源,通過項目合作、陣地合作、人才交流等機制,與駐區高校合作建立社會組織,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務。例如團區委與南京曉庄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合作,打造清水西苑青年社區工作站,為小區內7000余名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專業化社會服務。

其次我們將高校社團作為儲備力量,通過活動訂購、項目承接等方式與社團開展合作,發掘、團結、凝聚、服務有志於從事社會工作的學生骨干,引導幫助其走上公益創業的道路。例如我們扶持南京工程學院科協負責人黃木水成立了南京韓博士青少年綜合素質發展中心,為全區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務。

2、與樞紐型社會組織合作

一是培育和扶持本地區較成熟的社會組織轉型升級,通過資源對接、技術交流和人才引進,引導其轉型升級為組織孵化機構、人才培育機構和評估督導機構。如去年與南京工程學院紅葉社工服務社合作,幫助其成立江寧區青年公益組織培育中心,實現由服務機構向培育機構的轉型。

二是針對區域內社會組織規模小、組織鬆散的現狀,引進成熟的社會組織孵化器,為入殼的初創組織設計公益創業的產品,幫助他們提升組織內部治理、項目策劃等專業能力。因此我們對接省市資源,引進樂仁樂助,建設江蘇省暨南京市青年社會組織創新中心,著力打造青年社會組織及人才的教育、培訓、研發、服務社會公益創客空間。按照組織機構完備、工作體系完整等要求,已招募來自全市的19家初創型青年社會組織入駐孵化園,通過提供為期一年的孵化培育服務,最終幫助小微組織實現自身“造血”與發展。

(二)鏈接各方資源給干貨

隨著孵化項目的進行,社會組織數量上有所增加,但卻面臨著生存不下去的困境。於是團區委鏈接各方資源,不斷引入財力與人力支持。

1、爭取街道、社區支持

社區為辦公場所和硬件設施提供主體,降低辦公資源、服務場地以及交通等各項成本。街道為購買資金來源主體。街道作為購買主體,通過項目購買和崗位購買兩種方式實現服務社區居民需求。初期社區對引入的社會組織服務能力持懷疑態度,因此團區委對項目開展情況、服務質量、履約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規范組織行為,增進組織績效。經過近三個月的調研與實踐,團區委依托泥塘社區引入的紅葉社工服務社,開展主題活動10余次,服務青少年群眾1000多人,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有效緩解了社區社會治理壓力。

2、發動愛心企業資助

一是項目贊助。通過企業對社會組織項目化的資助,以定額補助+以獎代補的方式為項目融資提供幫助。如在今年8月啟程的“江寧合伙人”愛心隴西行中,友博網絡公司向愛心團隊提供了10萬元資金資助,並且該項目在取得良好社會影響力的前提下,獲得了長期穩定的資助。二是公益創投。通過組織社會組織參與各類公益創投比賽,獲取公益“種子基金”,為公益項目起步階段提供資金支持。如中建五局希望通過團區委找到初創期的公益組織,為其提供“種子資金”,通過層層篩選,星火基金會主辦的“愛心兌兌碰”項目最終贏得了一年3萬元的資金支持。

3、發揮團區委樞紐作用

江寧共青團對上積極爭取區級購買資金,協調政策資源﹔對下服務項目設計、助力組織發展。今年團區委成立了江寧區青少年事務發展中心這一樞紐型社會組織,主動承接與青少年相關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中心下設十大業務部,涵蓋十二個主營項目,每個業務部都由相應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來管理,例如青年創業服務部的負責人就是“江寧合伙人”的會長。既有利於初創型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項目,獲得發展資金,同時也延伸了共青團工作手臂,提升團組織服務青年的專業化水平。

(三)堅持問題導向破瓶頸

通過一年的探索與實踐,許多青年社會組織不再面臨生存“窘境”,但卻遭遇社工專業水平有待提升、組織規模有待擴大等發展瓶頸,因此今年江寧共青團提出並實施了社會組織發展的“青翼計劃”

1、開啟青年社工人才多階培養

發揮高校專業優勢,借助專業師資力量,建立咨詢團隊,打造全區社工培訓學院,開發設計A到E level的五等級培訓課程,幫助小微社會組織直接對話有實務經驗的專業導師,創新多層次社工人才進階制度,將學員分為儲備人才、高級人才和督導人才,為社會組織輸送高質量社工精英。

2、促進青年社會組織聯動發展

為實現青年社會組織抱團發展,資源共通,探索青年社會組織共同發展新路徑,江寧共青團成立全區青年社會組織聯合會及駐區高校志願者聯盟,積極吸納社會組織及社團骨干入會。以“線上+線下”O2O模式團結凝聚青年社會組織,線下聯合會根據各個領域的行業特點組織參觀學習、學術交流、經驗推廣等活動,線上則借助微信群、QQ群等方便組織負責人之間共享咨訊、對接項目。

三、成效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目前團區委作為業務主管單位的社會組織已有12家,其中11家是由區級青年公益組織培育中心孵化“出殼”的,並在10個社區建立基層工作站21個﹔社工大講堂開課9次培訓社工學員200余人,志願者學院開課6次,245名來自駐區高校青年志願者協會的骨干接受培訓﹔各項目、工作站點微信微博粉絲總量達2萬﹔青年社會組織聯合會規模達到130人,涵蓋46家社會組織(社團),5家以上的社會組織實現了合作發展﹔高校志願者聯盟則覆蓋了駐區15所高校,為圓滿完成亞足聯U19女足錦標賽、牛首山佛骨舍利供奉大典等大型活動的志願者工作提供支撐。

我們的付出並不是單向的,通過青年社會組織,江寧共青團進一步強化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務的組織優勢,在青少年社會教育、就業創業、社會融入、扶貧幫困、文化娛樂、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等領域,不斷提高工作的專業化水平,盤活了一批散落、閑置的團建資源,增強了團的工作力量,延伸了團的工作臂膀,打通了服務青年的瓶頸。

四、創新啟示

《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群團組織是創新社會治理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創新社會管理,必須重視社會組織的作用。江寧共青團在社會治理創新中,以培育發展青年社會組織為抓手,不但唱主角,還要當好導演,努力縮短社會組織的成長周期,適當讓渡部分權力,通過社會組織的發展來團結凝聚青年,提高為青年服務的專業水平。在近兩年的探索中,我們有以下三點啟示:

一是小微入手,當青年社會組織的“天使投資人”。團組織能夠協調的資源有限,對成熟社會組織來說隻能是“錦上添花”,但對於剛剛走上公益創業道路的初創型青年社會組織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二是順勢而為,當青年社會組織的全程好伙伴。借助社會組織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創新是現階段時代要求與必然之勢,團組織順應發展趨勢培育服務青年社會組織,能夠有效增強對青年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隻有當好社會組織的好伙伴,參與到其孕育、誕生、成長、成熟的全過程中,團組織才能在其今后的發展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三是因材施助,當青年社會組織的貼心百寶箱。青年社會組織在發展過程中會提出的涵蓋場地、資金、人才、法律咨詢等許多方面的需求。隻要是力所能及的,團組織都應該盡一切努力去提供幫助,以此收獲社會組織的信任與依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