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街道城市社區、浙江杭州、團組織建設、激發組織活力、區域化團建、“1+2+3”模式
閘弄口街道既是一個以居民區為主的老街道,也是一個發展動力不斷更新、發展方式不斷轉型、發展階段不斷調整、持續變化中的街道。所轄面積約4.87平方公裡,下轄17個社區,現有人口9萬余人。近年來,閘弄口街道抓機制強活力,緊緊圍繞“八個轉型”主線,推動全街道在新的起點上又好又快發展。“新門戶”區位優勢逐漸顯現,“兩心一鏈一街區”產業布局初具規模,城市更新配套日趨完善,實施社區分類管理,各類型社區基本形成自身的亮點特色,城市建設有基礎。同時,街道范圍內學校等企事業單位較多、建筑設計類產業集中、居住密度高活動開展便利,街道不斷深化共駐共建工作計劃,為駐區單位提供優質服務,也吸引和凝聚了駐區單位樂於參與街道共建工作,轄區共建有基礎。另外,街道始終把黨建帶團建、區域共建作為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的重要載體,著力構建以街道黨組織為領導、社區團組織為基礎、轄區單位團組織和社區內全體團員共同參與,以“雙網互動”團建工作為統攬,把握體系建設、資源整合、長效發展的關鍵要素,全面推進區域化團建工作,黨建帶團建有基礎。
一、源起
以區域化來實現對城市青年的最大覆蓋,是團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是共青團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實現團組織格局創新的有益探索。隨著城市社區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街道成為城市管理的重要層級,承載了大量的社會功能,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商業機構等構成了城市運行的基本單元,各類青年集聚生活在社區,街道社區成為共青團聯系青年的重要組織依托、整合社會資源的重要工作載體、開展活動的重要陣地空間。推進城市區域化團建,顯得十分重要。
閘弄口街道團工委以“雙網互動”團建工作為統攬,依靠黨建帶團建, 積極整合網絡轄區學校、單位、非公企業和新社會組織、社區等資源,打破行業、層級、所有制界限,通過從體系建設、資源整合、長效發展等三個方面開展“1+2+3”街道區域化團建工作模式,“1”套制度即區域化團建共建聯席會議制度﹔“2”大工程即責任青年工程、3+X青年服務體系工程﹔“3”項舉措即整合公共平台、創新回饋機制、深化網絡建設,全面推進區域化團建工作,實現區域內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陣地共用、工作聯動。
二、做法與成效
(一)“1”套制度,有效破解規范化共建難題
街道成立了以街道團工委為軸心、以社區團組織、主要轄區單位團組織為成員的“區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員會”,完善並出台區域化團建共建聯席會議制度,實行開放型、指導型、協商性的柔性化運行機制,以聯席會議的形式,推進區域化團建的重點工作,確定聯席會議一年召開一次﹔成員單位實行任期制,任期為5年﹔辦公室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會議,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對聯席會議的日常事務和有關共建項目進行具體研究,以求在中心問題上取得建設性、可行性、合理性的建議和辦法。同時,結合街道中心工作,健全團建共建的論証立項、組織動員、工作認領、督促落實、考核兌現等工作制度,完善“動態化”管理機制,力求在區域化團建過程中更快、更及時地解決問題,更好、更有效地推進工作發展。
(二)“2”大工程,有效破解科學化運作難題
街道團工委結合街道的中心工作,不斷整合轄區資源,將多類項目和多種平台進行融合,著力對區域化團建中出現職責不明、分類不清、品牌深化不夠、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破解。
一是“責任青年工程”夯實團工作基礎。街道團工委按照上級團組織關於“雙網互動”團建工作要求,根據網格精細管理的要求,在尊重原有行政區劃和青年社會聚集方式的基礎上,將街道團建工作區域進一步細分為20個網格,每個網格由街道直屬團組織負責人指導、聯系,對20個網格長實行“責任社工”考核,即結合“閘弄口街道責任社工數字平台”,完善區域化團建網格長的職責和考核辦法,使每一項工作都要明確的要求,每一項要求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員,每一項責任都有明確的考核獎懲,確保網格長盡職盡責。同時,圍繞激勵青年互助、參與社區管理等建立各類團隊,通過QQ群、公眾微信、官方微博、“閘弄口志願者家園”網站等網絡方式,開展各類活動和互動交流,深化“公益服務銀行”,通過積分制服務、轄區單位支撐、“責任之星”評選等方式,努力培育責任青年,最終實現“網格+網絡”、“網上+網下”的有效互動。
二是“3+X青年服務體系工程”提升團工作實力。所謂“3+X”,其中“3”是指:在街道層面,成立“互助型”“管理型”、“專業型”三個青年服務項目工作組,成員由團工委委員擔任。“X”則是指:在社區層面,除對應成立三個工作隊外,還建立社區自己的特色服務隊伍,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動,良性運轉的組織體系。“3+X青年服務體系工程”主要是將各類項目進行科學分類,有效融合資源,做好團建工作聯合、民生服務聯管、文化活動聯辦、和諧社會聯建工作,推動共駐共建。如閘弄口社區與安利集團、天成教育集團共建聯建,開辦全省首個“陽光假日小屋”,為農民工子女開展課業輔導和興趣培養的服務,有效推進了團組織建設和社區社會管理建設。
(三)“3”項舉措,有效破解長效化發展難題
街道團工委以“夯實基礎、提升服務、創設品牌”為主題,牢牢把握新形勢下基層團建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特點,開拓創新、求真務實、主動作為,初步實現區域共建共享。
一是整合公共平台,實現資源共享。為了拓展黨建帶團建工作內容,強化基層團建水平,街道團工委以黨建共建工作代表會議為紐帶,參與整合包括街道黨員服務中心、街道綜合服務中心、轄區衛生服務中心、青年活動中心、街道志工委和社區志願者服務站等在內的各類公共平台資源,充分發揮轄區各代表單位組織的自身資源優勢,為街域團組織和團員更好地開展團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如春暉社區團支部聯合閘弄口社區醫院團支部、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開展針對青少年心理建樹和生命教育的“潘多拉心理魔方”活動,得到了轄區居民的廣泛稱贊和好評。
二是創新回饋機制,實現項目互促。閘弄口街道是全市首批設立“公益銀行”,構建以兌現“公益時間”評價回饋激勵機制的街鎮。一方面通過街道內部分享的方式,在志願服務站的統一協調下,青年或組織用積累的“公益時間”,選擇和換取其他青年和組織提供的相應志願服務。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法人單位支撐的方式,整合法人單位的優勢資源參與獎勵,向服務突出的個人和組織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免費或折扣服務。此外,街道團工委還設立五個星級標准,並每年進行分層分級表彰獎勵。通過以上多措並舉,努力讓青年們共同分享組織成果,使青年服務更加人性化、長效化。
三是深化網絡建設,完善信息互通。為密切街道團工委與轄區團組織之間以及團組織與內部團員之間的關系,街道團工委運用微博、微信、QQ平台及“閘弄口志願者家園”網站等網絡資源,強化了組織與組織之間及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推進了轄區共駐共建、信息共享。通過微博、微信和QQ群,建立了團員動態管理系統,每天及時發布信息加強溝通,強化了支部的管理。通過“閘弄口志願者家園”網站向各社區群眾公布特色服務項目菜單,並根據“點單”情況進行跨社區特色項目交流共享,實現社區間特色項目橫向交流互動,促進志願服務資源的交叉利用,完成信息互通。如轄區聚落五號文化創意園團委,就通過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志願服務、交友聯誼和出游健身等信息,已有400余名青年參與其中,隊伍發展越來越壯大。
三、創新啟示
(一)區域化團建鍛煉了一批年輕團干
區域化團建給予年輕團干部更多的交流和展示的機會,年輕團干通過與不同行業、相同經歷的伙伴接觸,比學趕超,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加強了黨性修養,弘揚了優良作風,更好地肩負起上級和團員青年們賦予的重任,團結帶領廣大青年把轄區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如濮家小學團支部就通過“社區書房”項目,與天城社區團支部進行共建,支部委員都對團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啟發,工作能力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二)區域化團建培育了一批團建品牌
街道在工作實踐中大膽探索,完善了“1+2+3”區域化團建模式,開辟團工作建設的新路徑,延伸拓展了團組織的工作觸角,使現有團建品牌內涵不斷充實、品質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如街道全省首家“陽光假日小屋”,在夏令營活動中與轄區聚落五號文化產業創意園和浙工大、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共駐共建,開展“五水共治”、“小小設計師”、“綠色網絡”等主題活動,使關愛農民工子女的志願服務多了更多新的內容。
(三)區域化團建凝聚了一批團員青年
通過區域化團建平台,街道團工作更著眼於青年團員的實際需求,幫助他們反映和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並不斷通過團的組織體系,帶動青年,教育青年,通過開展賦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活動,號召團員投身街道事業,凝聚了人心和人氣。如街道團工委與轄區四家幼兒園、3家設計單位一起舉辦大型聯誼活動,活動以“閘們在一起”為主題,以假面舞會、英式茶會的形式舉行,一方面為青年朋友們提供展示青春魅力的舞台,另一方面也為單身男女創造認識交流的機會,收到了極大的支持和熱烈的歡迎。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