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19世紀中葉起,西方的堅船利炮就打破了亞洲寧靜的生活秩序,亞洲乃至世界固有的國際關系格局遭到挑戰。作為亞洲的三個大國印度、中國以及日本都以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應對了這一來自外部的沖擊,其結局也是毋庸贅言。
歷史結局展現的是一種結果,但其發展過程卻是“色彩斑斕”。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孕育著多種可能性及其結果,思想史所表現的正是這種錯綜復雜的各種可能性之間的博弈與競爭。在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等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了一種歷史結局。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我們不能就歷史結論而談歷史,更重要的是應到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找尋歷史結局背后的思想路徑。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解讀歷史,理性地面向未來。
近代日本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特征的亞洲國家,從明治維新到現在,日本走過了140余年的歷程。戰前的70年日本選擇了“尊皇開國”之路,戰后的70年日本選擇了和平民主之路,兩種選擇所帶來的結局有目共睹。目前,安倍內閣正試圖改變戰后奉行了70年的和平主義路線,實現其走向軍事大國的戰略目標。因此,從思想史角度研究和探討戰前日本如何走向軍國主義道路這一課題,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現實意義。
“武士道”:軍國主義者的文化基因
任何國家採取任何內外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民族文化的烙印。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與民族性格,它融化在這個族群的血液之中,體現在這個民族每一個成員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之上。日本的傳統文化在神道、佛教以及儒學思想相交融的過程中形成。公元4世紀到12世紀期間是古代日本中央集權制統治時期,政治制度主要是向中國的隋唐社會學習,文化主要是吸收佛教思想。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而這又多是神話記述,日本的固有宗教神道就來源於神話。隨著古代日本“班田制”的瓦解,“庄園制”的形成,日本也從以天皇為中心的“公家政治”進入了封建社會以幕府為中心的“武家政治”時期。
相關專題 |
· 《學術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