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科走向)

把淪陷區研究作為抗戰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臧運祜

2015年08月19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把淪陷區研究作為抗戰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學科走向)

  中國抗戰時期的偽政權與淪陷區,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必然產物。淪陷區既是日本實施殖民統治的佔領區,又是日本扶植之下的偽滿洲國、華北偽政權、偽蒙疆政權與汪偽政權的轄區,其范圍涵蓋中國東北、華北(含今內蒙古西部地區)、華中(含今華東、華南)地區。抗戰時期中國最為富庶又被日偽政權統治下的廣大淪陷區,有學者稱其為戰時中國的“半壁江山”,它與解放區(根據地)、國統區一樣,應該成為中國抗戰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回顧:成果眾多但仍有提升空間

  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就關注到了淪陷區問題的重要性。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為了研究重要時事問題,延安組織了一個“時事問題研究會”,著手編輯“時事問題叢書”,共分為四個問題,“淪陷區問題”即是其中之一。1939年10月1日,毛澤東為解放社即將出版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淪陷區》一書專門撰寫了“研究淪陷區”的序言,論述了研究淪陷區問題的意義。他首先指出:“中國淪陷區問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生死問題。”“淪陷區問題,成了抗戰第二階段——敵我相持階段的極端重要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淪陷區研究的問題是刻不容緩了。”盡管如此,在戎馬倥傯的戰爭環境中,包括解放區在內的中國大后方雖然出於抗戰需要,收集、編印了大量日偽情報和關於淪陷區的各種資料,但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還難以真正開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大陸學界關於偽政權和淪陷區的研究歷經曲折但后來居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20多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學界發表論文500余篇、專著60余部,出版資料集30余種,翻譯出版外國的專著、史料集和回憶錄10余部。這些成果既論及日本殖民統治問題,又論述各偽政權的成立與漢奸集團及其重要人物,還涉及淪陷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以及民眾抗爭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偽滿洲國與東北淪陷區、汪偽政權與華中淪陷區兩個主要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盡管成果眾多,但關於淪陷區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間。一、從研究歷程與現狀看,比起開始較早且已有較為豐碩成果的偽滿洲國與東北淪陷區、汪偽政權與華中淪陷區研究,其他偽政權和淪陷區的研究開始較晚,各淪陷區研究還不夠均衡。同時,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對淪陷區進行總體研究的專著,關於淪陷區史料的編輯與出版狀況也亟待加強。二、從研究范圍與主題看,關於淪陷區政治、軍事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就更為少見(僅有“淪陷區文學史”算是個例外)。三、從研究理論與方法看,關於偽政權與淪陷區的研究基本上從屬於日本侵華史的范疇,在理論與方法上尚乏善可陳。

  除了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學界以及二戰后的日本與歐美學界,對於中國抗戰時期偽政權及淪陷區在20世紀后半期均有一些研究。台灣地區雖然具有民國時期檔案資料豐富的特殊優勢,但也是到了80年代起才陸續出現了一些關於汪偽政權的論著。二戰后的日本學界對偽滿洲國與中國關內的其他偽政權分別進行了研究,尤其對偽滿洲國的研究成果頗多,對汪偽政權的研究也較有代表性。歐美學界則更偏重淪陷區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

  展望:深化重點領域,強化薄弱環節

  區分日、偽關系。日、偽二者雖然密切聯系,但又有所區別。在我國學界的既有成果中經常將二者混為一談,其具體表現就是認為日、偽之間鐵板一塊。這樣的研究模式,固然有利於揭露和批判日本侵華的本來面相,但也容易出現研究的標簽式與臉譜化傾向。在偽政權與淪陷區研究上,我們要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區分日、偽關系:既要看到日、偽之間的狼狽為奸,也要看到其矛盾與沖突。

  深化政治史和軍事史研究。在中國抗戰史研究中,政治史和軍事史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在淪陷區研究上也是如此。但目前這兩個領域還有繼續深化的必要。比如,在政治史領域,日本對於各偽政權的不同政策、中國漢奸群體形成的政治因素、各偽政權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對日關系的不同特性、各偽政權的法律等問題,均可以進行深入研究。在軍事史領域,可以深入研究各淪陷區的侵華日軍、偽軍的形成因素與構成狀況、警察與特務的詳細狀況、日偽歷次軍事鎮壓行動的過程與影響等問題。

  加強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與政治史和軍事史的研究成果相比,淪陷區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一直是薄弱環節。就社會史而言,淪陷區的上層與底層社會狀況、1億多城市與鄉村民眾的生活狀況,在研究上尚有很大開拓空間﹔日偽在淪陷區通過“協和會”“新民會”“大民會”等組織實施社會控制的問題,也需要在既有研究基礎上予以強化﹔淪陷區民眾不甘做亡國奴的抗爭歷史,理應成為抗戰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就文化史而言,淪陷區的新聞、出版、廣播、電影、戲劇、文藝、學術等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對其進行分門別類和綜合性研究的成果也不多見。

  重視對台灣這一“老淪陷區”的研究。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后通過《馬關條約》割佔台灣,在台灣實行了長達50余年的殖民統治,台灣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淪陷區。以往的抗戰史研究基本上是把台灣地區與大陸分別開來,研究偽政權問題不涉及台灣,研究淪陷區問題也忽略了台灣。其實,淪陷區研究不應忽略作為“老淪陷區”的台灣。這是因為:一、日本在台灣直接的殖民統治,無疑為其在大陸通過傀儡政權實施間接的殖民統治創造了先例和經驗﹔二、台灣作為“老淪陷區”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被奴役的“亡國奴”歷史的寫照,它與抗戰時期大陸淪陷區的歷史既互相重疊、又可以相互比較﹔三、台灣人民歷時50余年不屈不撓的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參與祖國大陸抗戰的歷史,是中國人民抗戰史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對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在關內外各淪陷區殖民統治的研究,完全可以與日據台灣史在諸多方面進行比較研究。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