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科走向)

環境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章 輝

2015年08月10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環境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學科走向)

  上世紀60年代以來,自然美的欣賞模式成為環境美學研究的重中之重。關於人們以什麼方式欣賞自然美,相關研究者主要提出了六種模式。

  印象主義模式。它來自印象主義風景畫模式。這種模式表明,人們欣賞的自然物不會呈現固定不變的特質或外表。例如,一座山脈的視覺外表是不斷變化的,它依反射的光線、觀察者的視角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合適的欣賞,是某個時刻自然物的視覺外表給人們的印象。

  客體模式。這是指從自然物的顏色、輪廓、造型等特質入手進行自然美的欣賞。比如,遇到顏色艷麗、造型獨特的石頭,人們往往會駐足欣賞。在這種模式看來,可以把自然物放在或移出自然環境去欣賞,從而使之成為單純的審美客體。客體模式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印象主義模式:人們聚焦於某個自然物,欣賞其表面的特質,這也是印象主義模式所強調的。但二者說的表面特質實際上是不同的。例如,在客體模式中,人們關注的是自然物體的顏色、輪廓、造型等,而非某個時刻它顯現給人們的印象。

  風景模式。這種模式把自然看成一幅從特定的立足點和距離看到的風景畫。它將環境區分為一片一片的風景,而每一片風景都是從一個特別的視角看到的。其欣賞集中在從一定距離看到的自然物的審美特質,如顏色、圖案等。對風景模式的批評觀點認為,這種模式不是把自然環境看作一個整體,不是去欣賞它所有的特質,而是把它看成某種局部的、靜止的東西。這偏離了自然環境的真實性質,因為環境不是風景畫、不是靜止的。

  自然環境模式。這種模式認為,欣賞自然是欣賞其所是、欣賞其具有的各種特質。自然環境圍繞著人們,人們常常通過各種感官全面體驗和欣賞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是藝術品,沒有固定邊界,不存在審美意義的焦點﹔而人們的感官體驗和審美知識把審美直觀從無意義、不確定、混亂的狀態轉換到有意義、確定和有序的狀態,從而為自然美欣賞提供了焦點和邊界。由於存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人們對其的欣賞也是不同的﹔欣賞的對象不一樣,人們調動的感官也不一樣。

  疏離模式。這種模式支持非中心性的自然審美,認為欣賞自然需要一種特殊的面對自然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它認為,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審美具有不可避免的武斷性,因為人們在審美中發現的自然對人類而言的不合理性,如變化無常、毀滅性等,是為人們所處的時間和空間所限制的﹔不以人類為中心的審美觀則相反,它超越人類生活的時空局限,從“天地不仁”的視角來看待自然環境,強調去除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和審美態度。從這種模式來看,自然環境對於人來說是不可入、疏離、冷漠和不可知的“他者”。這種不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審美,使人們有一種局外感﹔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不是尊敬、愛、敬畏或驚奇,而是疏離。

  自由模式。這種模式認為,不存在單一的自然美欣賞模式。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不需要特殊的知識去區分某個自然物與其他自然物。我們自由地欣賞和思考自然物,要麼關注其自身,要麼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中。因此,自然美欣賞是自由的,不存在審美意義上的合適聚焦和恰當邊界。也就是說,在自然美欣賞中,欣賞模式、欣賞對象以及所追求的意義都是自由的。

  (作者為三峽大學特聘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