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苑論衡)

李金華:走出學術期刊評價誤區

2015年06月29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走出學術期刊評價誤區(學苑論衡)

  學術期刊品質優劣,根本標志有兩個:一是刊文水平,二是編校質量。刊文水平包括所發論文的學術導向、學術價值、對社會的貢獻和產生的影響等﹔編校質量包括所刊論文語言的通順、標點的精准、引証的嚴密、撰寫的規范等。評價一本學術期刊的品質,就是要整體評價期刊的刊文水平和編校質量,將學術期刊按門類進行評價排序。這是期刊排名應遵循的基本准則。

  然而,現實中一些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不是直接評價期刊的刊文水平和編校質量,而是劍走偏鋒,避難就易,自覺不自覺地造成了評價上的偏誤。

  一是單純以復合影響因子、可被引文獻比和轉引率進行測評排序。應該承認,這些指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期刊論文質量,但忽略了從事某一學科學術研究群體的規模差異。不同規模的研究群體與論文的轉載引用量是密切相關的,以這三個指標代表論文水平,顯然是以偏概全。

  二是混淆主體、客體,將辦刊主體與期刊論文水平混合進行測評。有些評價機構將期刊水平與雜志社員工的學歷、職稱以及雜志社的制度建設、編輯規范等混合起來進行評價,偏離了測評目標,模糊了測評內容。

  三是迷信量化分值,以定量評分取代定性研究。按計算分值或當量值進行期刊排序,將復雜的分析內容和過程簡單地以幾個數字進行粗線條甚至虛假的表達,貌似給出了一個客觀精准的答案,實則掩蓋了事物的本質,脫離了現象的實質,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做法。

  四是違背統計學規律,主觀臆斷。有些評價體系將存量與流量混同,將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時期指標與時點指標混用,或者以時點數反映時期現象,或者以時期數反映時點現象,隨心所欲。在獲取數據時,違背統計學抽樣調查原理,不設抽樣框,不計樣本量,不顧客觀條件地使用“專家調查”,原始數據和測評結果帶有明顯的生造臆斷痕跡。

  學術期刊評價和排序本是一項嚴肅的科研活動,這些誤區的存在卻導致年年歲歲期刊的評價排序結果大同小異,既耗費人力、物力資源,又不能產生顯著社會效益﹔既無益於學術期刊的發展,也無助於辦刊水平的提高。

  破解上述評價誤區,可以把學術期刊評價分為三個層級:一是客體描述,必須真實﹔二是現象分析,必須客觀﹔三是價值評判,必須理性。對客體的描述,也就是事實的認定,是基礎、關鍵,有賴於科學的方法﹔對現象的分析,也就是評價者的認知與思考,有賴於其能力水平﹔價值評判是評價者基於前二者作出的結論,有賴於評價者的價值標准甚至心態。描述、分析、評判是三個層次,也是三個步驟,越往后,主觀性越強,對評價者專業水平和素養的要求越高。這種復雜的人類認識認知過程,是任何定量模型都難以精確度量的。因此,一個評價機構要完成龐大的學術期刊評價工程,單靠寫寫算算、拍拍腦袋顯然不行。低水平的學術期刊評價當休矣。應通過方法創新大力提高評價質量,得出經得起推敲和實踐拷問、有助於推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評價結果。

  (作者為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