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苑論衡)

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征

張 弓 張玉能

2015年05月28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學苑論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征

  美學是以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所謂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就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象能滿足人的審美需求、人也要求對象滿足自身審美需求的人與現實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為兩個特性:一是形象性,即人與對象的形象發生關系﹔二是感染性,即審美關系是一種闡明人類情感、超越直接功利目的的關系。美學之所以以藝術為中心進行研究,是因為藝術集中表現了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理論化形態。因此,美和審美及藝術在美學中是一個整體。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科學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文藝現象、文藝創作、文藝作品、文藝批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征,即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

  堅持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辯証統一

  馬克思、恩格斯在建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過程中,建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其主要標志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思想和美學體系。20世紀初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指導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逐步形成並不斷發展,其基本特征是在實踐基礎上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辯証統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建構了以實踐觀為基礎的美學理論。這一美學理論,體現了真善美的有機融合。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認為,真是事物的合規律性,善是事物的合目的性,美則是事物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証統一﹔真和善是美的基礎,美是真和善的形象顯現。誠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勞動生產了美”,審美是“人在他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直觀到自身”“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類的社會實踐造就了“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馬克思、恩格斯還把藝術規定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也是一種“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他們揭示了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不平衡發展的客觀規律,並對當時歐洲一些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了“美學的批評”和“史學的批評”。

  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經十月革命傳入中國后,通過李大釗、瞿秋白、魯迅等人的研究和闡發,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此后,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及中國學術界的不懈努力,以實踐觀為基礎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不斷發展、逐漸成熟。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指導下,中國美學界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形成“四大派”,即主觀派、客觀派、主客觀統一派、實踐派。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美學熱”中,蔣孔陽、劉綱紀、周來祥等人發展的“實踐美學”,成為中國當代美學的主導流派,但也受到一些質疑和反思。在20—21世紀之交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的論爭中,實踐美學發展到新的階段,出現了實踐存在論美學、新實踐論美學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以馬克思主義美學及其中國化為指導,融通中西傳統美學思想的優秀成果,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魂聚氣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揭示了美和審美及藝術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大方向下,強調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魂聚氣功能。

  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發現、創造和傳遞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認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藝家應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發現和創造人民生活中的美,並以鮮明、生動、感人的審美對象和藝術形象來傳遞美。從一定意義上說,真和善是文藝作品的內容,而美就是文藝作品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形式辯証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鮮明特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看,它規定了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真和善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文藝作品作為一種社會的審美意識形態,一種“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精神生產和話語生產,一種“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應是真和善的形象顯現,是一種美的發現、創造和傳遞。因此,文藝家要宣傳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在人民大眾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傳遞美,把真和善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融合為美的形象顯現。

  以真善美統一的審美教育鼓舞人、激勵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主張,文藝作為一種宣傳方式,不應是標語口號式的呼喊,也不應是教科書式的概念演繹,更不應是文告式的陳述﹔而是真和善的形象顯現,是一種真善美統一的審美教育。這種審美教育應以美的形象和藝術形象感染人,讓人們在審美愉悅中得到真和善統一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事業,更需要以真善美統一的審美教育來激發起人們的理想和希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聚人民群眾的無窮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要擔當起這樣的歷史使命,無愧於偉大的時代,無愧於偉大的人民,無愧於偉大的事業。

  堅持“向內求善”與“向外求真”有機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實現“向內求善”與“向外求真”的有機結合。

  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向內求善”的倫理型美學精神。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向內求善”的倫理型美學思想,注重把美與善聯系起來。老子倡導“道法自然”,因此認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主張“裡仁為美”,即接近仁就是美。荀子認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孟子說“充實之謂美”,把美與事物或觀念的合目的性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比德說”。它將自然事物的美比附人類的道德,如玉之美,在於其溫潤圓通的素質﹔竹之美,在於它“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定品格和節操﹔梅花之美,在於其不畏苦寒和耐得住寂寞的高風亮節﹔菊花之美,就在於它淡泊寧靜和悠閑自得品位﹔等等。這些思想觀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有重要啟示意義。

  合理吸收借鑒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學型美學精神。西方傳統美學是一種“向外求真”的科學型美學思想,強調美和審美及藝術的真實性,即合規律性或科學性。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起,畢達哥拉斯提出“美是數的和諧”,到柏拉圖提出“美是理念”,再到亞裡士多德提出“美是依靠大小、比例、秩序安排的有機整體”,基本上是以事物或觀念的合規律性作為美的本質。文藝復興晚期,西方美學在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啟發下發生了“認識論轉向”。被譽為西方美學之父的鮑姆加登說:“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康德認為“美是形式的主觀合目的性”,席勒認為“美是現象中的自由”和“美是活的形象”,黑格爾也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大多數西方美學家均把美與合規律性聯系起來。就是20世紀的海德格爾,也把美規定為“置入藝術之中的真”。這些思想觀點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系。

  中西傳統美學思想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時間和空間,有各自的文化傳統依據和合理之處,但也均有一些偏頗之處。隻有把二者融通起來,才是完整的美學思想和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真善美統一論,正是融合中西方傳統美學的優秀遺產、克服其偏頗之處而提出的,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和人類審美目的的完整的美學思想和理論。

  (作者分別為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