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迫切需要深化生態經濟學研究。那麼,如何深化生態經濟學研究呢?
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任務。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博爾丁發表了《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論文,第一次提出生態經濟學概念。西方國家對生態經濟學的研究隨之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生態經濟學研究在改革開放后起步,開始主要是介紹國外一些著名生態經濟學著作以及西方生態經濟學的觀點、理論、流派等。很快,我國經濟學家、生態學家、環境科學家、林學家等圍繞生態經濟問題開展了廣泛研究,研究領域不僅涉及生態經濟學基本理論,還涉及基礎工業、加工工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利建設、城市建設、小城鎮開發、區域管理和宏觀管理等實際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理論智慧。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形勢,也對生態經濟學研究提出了新任務。今后一個時期,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應當是: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的研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圍繞“綠色化”開展研究,深入研究其內涵、外延,以及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的方法與途徑﹔進一步研究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基本理論,深入研究其與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化對綠色產業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研究,促進綠色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把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研究重點和突破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設是關鍵。生態經濟學研究者應擔負起時代重任,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構建,早日拿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應圍繞現實問題展開。比如,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府職能分散和不同部門職能交叉問題,研究如何理順各部門的生態文明建設職能分工,並根據確保效能和提高效率的原則,形成權力邊界清晰、責任明確、問責機制健全的管理體制﹔針對現實中一些企業造成環境污染而政府主管部門出於政績或財政收入考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問題,研究如何建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生態補償等制度,建立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政績考核評價標准。
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優秀研究人才。無論學術研究還是學科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生態經濟學作為經濟學與生態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研究人才的任務尤為繁重。在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應注重跨學科的培養方法。根據生態經濟學發展前沿,豐富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完善課程知識結構﹔組織跨學科的學術交流,開展跨學科的學術研究,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應認識到,對生態文明的信仰與關切是生態經濟學研究者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在教學中應加大對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培育力度,培養既具有扎實的生態經濟學理論基礎、又具有寬廣學術視野、更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的面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