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苑論衡)

付子堂:為依法治國提供學理支撐

2015年03月2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為依法治國提供學理支撐(學苑論衡)

  任何形態的法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學基礎理論之上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以法治理論創新引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

  時代呼喚法治理論創新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有效形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人民安居樂業,要求在國家治理中強化法治意識,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不僅反映為制度建設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而且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拓展和運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應當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符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發展規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法治實踐的學理支撐,也勢必是不同於西方法學理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其核心任務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基礎上,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建立起一套能夠適應時代發展並解決中國問題的法治理論體系,並用這一理論指導中國法治實踐,不斷為依法治國提供學理支撐。

  基於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至少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法治觀基本理論。這是貫穿於法治建設各個領域的思想靈魂,包括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二是法治價值基本理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政黨觀、民主觀、人權觀、平等觀、自由觀、正義觀,又包括社會主義憲法觀、公民觀、社會觀。三是法治方式基本理論,包含法治意識行為和法治實踐行為理論,體現為將法治精神貫穿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整個過程。四是法治實踐基本理論,包括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及深化國防與軍隊改革的法治引領、規范和保障理論體系。五是法治職業基本理論,即與以律師、法官、檢察官為代表的,受過專門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嫻熟法律技能和法律倫理的法治專門人才相關的理論學說,體現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特性、定位、結構與職業倫理,包括律師學、審判學、檢察學等法學基礎理論。六是法治文化基本理論,即在汲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和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和觀念系統。七是法治教育基本理論,包括憲法學理論、行政法學理論、民商法學理論、經濟法學理論、社會法學理論、刑法學理論和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學理論等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以及法社會學、法政治學、法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理論。

  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建設領域的邏輯延伸。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重要成果。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深刻分析了法律現象,科學闡述了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強調法的主觀意志性與客觀基礎性的統一,強調尊重和保障人的自由。這是我們認識法律現象和法治體系的基本思想指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須深入論証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邏輯聯系,深入論証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從知識建構到社會觀念、從國家到社會的內在邏輯和形成機制,使馬克思主義法學歷久彌新。馬克思主義法學是實踐的法學,理當展現其強大理論解釋力,以現代視角回答法治中國建設新問題。這就需要全面整理馬克思主義經典法律思想體系,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經典著作,准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整合相關力量,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出一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成果。

  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並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

  一方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然需要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中國傳統社會形成了一套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社會治理體系,包括傳統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治國安邦作用。例如,明德慎罰理念、引禮入法規范、和息無訟追求、重情明理審斷等,維系了中國社會特別是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存在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元素,需加以剔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應不斷賦予中華法律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為此,需要深入論証傳統文化對法律發展的影響,深入研究民族精神與法治觀念的融合,挖掘其中具有當代意義的制度、思想和文化,進行合理吸收和利用。

  另一方面,法治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外國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以更加自信開放的態度面對西方,但凡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有利於改善人民福祉、有利於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都加以借鑒和學習。當然,國外法治理念和模式源自特定歷史條件與社會,不能無視中國實際照搬,否則會使中國法治建設出現偏差。借鑒外國法治思想與經驗,不可簡單地用西方法治理論來解決中國問題。應當充分理解法治理論的多樣性和法治模式的多元化,針對中國法治實踐進行有選擇的學習利用。

  研究和解決中國法治現實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既有精神與價值層面的內容,也有相應的制度體系架構,還有法治運行的實踐探索。作為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須有效指導和回應法治建設過程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在理論層面,必須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運行,著力回答一系列關系中國實際的法治問題。研究並回答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如何有機統一的問題。在處理這三者的關系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礎。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証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

  在實踐層面,從中國實際出發,有效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以中國現實問題為導向、基於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而產生並發展的法治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依托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必然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進而不斷完善和發展。應通過調查研究,切實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進行實事求是的理論創新,為法治建設提供有益理論指導。從中國社會問題和社會結構入手,細致剖析問題實質及其內在邏輯,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方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方法論原則。

  (作者為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校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