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產業轉移,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當前,我國承接產業轉移面臨國外產業引進和國內產業轉移加快的歷史機遇。各地應根據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空間,更好發揮產業轉移的作用,促進我國東、中、西部產業發展平衡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承接產業轉移成效顯著,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承接的產業層次較高,中西部地區承接的產業層次較低、規模較小。二是觀念落后。一些地區對產業引進缺乏科學全面的認識,造成資源環境被破壞、發展不可持續。三是承接能力不足。一方面,較之於東部,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工業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設施、交通設施等不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欠佳﹔另一方面,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對承接地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有限。針對這些問題,應著眼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因地制宜,積極作為,努力搞好產業轉移。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加快產業梯度轉移。針對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快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普遍共識。根據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結合我國地區發展實際,加快產業梯度轉移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東部產業轉移應科學分析中西部地區優勢,如資源和人力成本等,選擇適宜產業發展的地區進行轉移,實現對口產業轉移。二是扭轉東部轉移低端產業的局面,把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結合起來,推動中西部地區產業向低能耗、低污染、高質量發展。三是實現產業鏈整體轉移,防止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過程中出現產業“斷鏈”現象,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需要。
著力提升承接地產業承接能力。根據資源稟賦理論,承接產業轉移實際上是產業發展優勢的選擇,強調對承接地區產業和區位優勢的利用,從而實現產業資源的最佳配置。產業承接地作為產業轉移的直接受益者,應抓住機遇,主動做好產業承接工作。用好用足國家產業轉移政策,出台符合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的產業承接政策。加強本地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建立產業承接試驗區和示范區,吸引域外產業轉移。
注重引進國外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告訴我們,為尋求產品生產成本“窪地”,適應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發達國家產業往往需要對外轉移,尋求更具優勢的產業區位。我們應順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跨國產業轉移,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東部地區對國外產業的承接應以高科技、新能源、低消耗產業為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西部地區承接外資產業應注重結合本地特點和優勢篩選好承接對象,增強產業帶動力,提高本地產業發展層次和質量。
發揮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效應。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創新的作用更加突出。產業承接地應立足於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努力增強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效應,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在承接域外高新技術產業過程中,引導國內企業同跨國公司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提高引進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同時,加大對地區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持,爭取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提高產業發展科技含量。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