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科走向)

孫周興:未來“世界哲學”的問題域

2015年02月02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未來“世界哲學”的問題域(學科走向)

  說來也是形勢變化太快,前些年我們還在爭議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如今我們已經開始討論“世界哲學”及其構建了。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已經有了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甚至早就有了世界語,如今又有了全球聯通的互聯網,因此自然應該有“世界哲學”。然而,我們今天能夠深入探討的,或許隻能是未來“世界哲學”的問題域。

  “世界哲學”當前還在孕育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哲學日”。這是否意味著已經有“世界哲學”了?恐怕未必。今天也許還沒有一種哲學可以徑直被叫做“世界哲學”。依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的看法,哲學借助科學—技術—工業—商業體系席卷全球而得以充分展開。但海德格爾所說的哲學特指西方哲學。就此而言,如果說目前有一種“世界哲學”,那就是在全球佔主導地位的西方哲學。當然,這只是海德格爾的看法。海德格爾本人后期一直致力於后哲學(后西方哲學)思想的探索﹔在海德格爾之后,也有越來越多的歐洲思想家在嘗試后哲學或非哲學的思想方式。

  隻把西方哲學稱為哲學,這種狹義的哲學定義也是有好處的。好處之一就是,非西方的思想文化可以不必與西方哲學比高下、爭長短。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歐洲人(如黑格爾)正是認為非歐文明缺乏哲學,缺乏推論—概念—形式的哲學思維,才得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哲學觀念。如若這樣來想,那麼,在目前西方哲學文化仍舊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境況裡,我們與其急於呼喚和構建“世界哲學”,倒不如做一些差異化的區分和確認,以便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包括中國思想文化在內的非西方思想文化類型。

  未來“世界哲學”可以期待

  有大同理想的學人堅信“世界哲學”一定會到來,或者說正在到來。馬克思早就說過,人類將走向“普遍交往”,人將成為世界歷史性的人,而不再是區域性的人。如此說來,我們當然可以期待一種“世界哲學”。我個人也願意相信,未來的哲學(取廣義的哲學概念,即多元思想方式意義上的哲學)必定是世界性的。於是,我們確實有必要想一想:未來的“世界哲學”可能是什麼樣子?

  先知先覺者如德國哲人尼採,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開始思考“未來哲學”了。1886年尼採寫的《善惡的彼岸》一書,副標題就是“一種未來哲學的序曲”。在同期做的一些筆記中,尼採反復使用“未來哲學”的說法。其中有一則筆記顯然是一本書的綱要(計劃),這則筆記的副標題也是“一種未來哲學的序曲”。其內容為:自由精神與其他哲學家﹔世界解釋,而不是世界說明﹔善惡的彼岸﹔鏡子,歐洲人自我反映的時機﹔未來哲學家。

  在尼採的這則筆記中,最重要的是“解釋”“超善惡”“鏡子”這三個核心詞語。在“解釋”命題下,尼採觸及了在20世紀西方人文科學中持久開展的“說明—理解/解釋”之爭。這個爭論不僅關乎西方人文科學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更關乎技術時代人類的命運。尼採以“解釋”取代“說明”,顯然具有力圖擺脫說明—推論性哲學方式的后哲學指向。在“超善惡”這個命題下,自稱“非道德論者”的尼採實際上宣告了傳統宗教的式微和宗教時代的結束,因為每一種傳統道德背后都有宗教在起作用。而在“鏡子”名下,尼採暗示的是“非種族中心主義”或“后種族中心主義”立場。尼採似乎是想說,現在是時候了,各民族的人們都得照照鏡子了,尤其是歐洲人。

  尼採認為,上述三條還只是“未來哲學”的“序曲”。從尼採的立場出發,我們可以認為,以多元文化傳統的交流(競爭、沖突、交融)為基礎的未來“世界哲學”,應以非種族中心主義的立場和形而上學批判(后哲學和后宗教的思想文化格局)為前提。

  未來“世界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未來“世界哲學”研究什麼問題?這一點目前尚無定論。我個人認為,有三大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文明對話問題。這已經是一個現實問題。所謂人類一體化及其倫理問題與多元文明對話問題是統一的。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全球各民族已經完全被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裡,同時也被置於一個交流和對話平台上。於是,如何面對多元文明的同一與差異已成為當今時代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碰到的問題。

  人類政治問題。民族國家、萬民聯合體、世界聯合政府的可能性,國家主權的限度等等,均屬於人類政治問題。在世界歷史性時代裡,政治已經成為“全球政治”,同時又成為“每個人的政治”。在今天,“人類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問題前所未有地與人類的政治組織方式相關聯。

  技術困境問題。舉凡克隆和人類繁殖、生態與環境惡化、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等,都可以被納入技術問題的范圍內。實際上,技術問題才是最核心的“世界哲學”問題,前面兩個問題說到底都是由技術問題帶來的。技術進步已經大大影響了人類生活,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技術進步,否則現代技術可能威脅到人類作為自然物種的存在。

  (作者為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