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刷新見解)

陳文勝:系統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科技創新

2015年01月29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系統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科技創新(刷新見解)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前后相繼、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回顧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農業科技每一次飛躍都引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又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新需求,指明農業科技進步方向。所以,用系統觀點將二者視為一個整體,才能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兩張皮”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前奏和先導。按照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理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核心就是改變技術狀況。現實確實如此。由於傳統農業技術條件落后,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效率低下。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了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化學化、石油化、機械化常規農業技術,使得農業生產模式與工業越來越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甚至可以看成是借助土地將石油轉化為糧食,被稱為“石油農業”。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下,出現了“可持續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生物農業”等多種新型現代農業。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同歷史時期的目標和任務不同,發展形態和發展方式也不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需要規定著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石油農業”的生產方式,屬於“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農業”。在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約束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發達國家開始探索“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農業發展模式。這一需求,導致以生物組學技術、轉基因技術、數字農業技術為代表的生態化新型現代農業技術蓬勃發展,全球農業正進入科技創新集聚爆發和新興產業加速成長的新時期。

  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意味著應當以系統觀點分析二者之間及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辯証關系,以問題導向引領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的突出短板,農業發展受到耕地面積、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約束,又面臨農藥化肥過度使用、面源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環境壓力。要走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子,農業發展方式就應向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技術主導型轉變。

  關鍵之一是圍繞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兩大任務,打造農業科技研究與科技推廣兩大平台,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創新體系。關鍵之二是找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結合點。在農業增產中,優良品種、栽培技術、植保技術、低產土壤改良技術等技術進步的貢獻最大﹔在節能環保中,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等技術進步的效果最突出。應重點加強這兩方面的技術攻關。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