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科走向)

盧中原:中國經濟研究的時代使命

2015年01月08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中國經濟研究的時代使命(走向學科)

  當代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許多領域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世界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結構同樣處在深刻調整變革之中。時代要求經濟研究界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提升學術水平,推進理論創新,為我國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對世界的經濟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經濟研究應善於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而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和短期變化上

  當前,我國經濟一個最突出的變化是增速的趨勢性放緩,其根本原因在於決定中長期經濟增長態勢的三大供給面因素即勞動力增長、資本增長和效率提高的貢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要言之,勞動力絕對減少提前來臨,人口老齡化導致儲蓄率下降進而資本增長放慢,綜合要素成本上升擠壓利潤空間,效率提高又受到技術原因、體制因素和發展階段制約而成為慢變量,很難迅速而大幅度抵消經濟增速放緩的態勢。未來中長期經濟增速可能繼續逐步下行,這是我們面臨的大挑戰。長期依賴的粗放型增長模式、盈利模式不可持續,以往的稅收來源、效益來源和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等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刺激經濟的辦法將很難奏效,各方面矛盾可能凸顯。所以,經濟研究應當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推進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創新,而不應耽於對表面現象和短期變化的分析。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也在催生許多新的機遇,有些可以說是靜悄悄的革命。例如,服務業發展和產業轉移活躍,新的地區增長極正在形成等。這些積極變化的未來趨勢是什麼,我們還沒有完全發現,或者缺乏深刻的梳理和挖掘。經濟研究界應當有所擔當,及時把這些積極的東西挖掘出來告訴決策層、企業界和社會公眾,順應其內在變革動力和未來發展趨勢,努力促成經濟向集約協調的新常態穩步過渡。

  經濟研究界應繼續發揚解放思想、聯系實際、勇於創新的優良學風

  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非常活躍的我國經濟研究界,以深入了解國情的堅實基礎、睜眼看世界的廣闊視野,特別是敢於突破舊框框束縛的理論勇氣,建立了一些新的經濟學科,引進和開拓了新的研究方法,開闊了觀察經濟社會問題的視角,提出許多突破性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其中相當多的新判斷、新觀點和新主張被決策層採納,為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進程中,每一個決定改革命運的關鍵時刻,每一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關頭,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堅持以理論創新引領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實踐,是推進改革的一個寶貴經驗。在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吸取教訓,突破思想束縛、提出創新理論,再經過實踐上升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針、政策乃至形成新的體制制度,是改革開放和發展轉型的歷史邏輯。在這一歷史邏輯的展開中,經濟研究隊伍得到歷練,取得的研究成果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和篩選。

  經濟研究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應當有新的擔當和作為。目前,我們確實也有新的舞台,這就是智庫參與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並對改革實施進程和效果進行第三方評估。現在,我國各類經濟智庫蓬勃發展,成為推動變革、提升經濟研究水平的重要動力源。應充分發揮智庫的優勢,用科學方法評估改革效果,准確揭示矛盾和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向性理念和建設性思路。經濟改革越是深入推進,就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斷提高智庫的成果質量和影響力,不僅需要繼續深化專業研究,而且需要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發揮跨界綜合優勢。

  經濟研究界要有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志氣和能力

  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變革,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更加密切。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外國政府、智庫和國際組織紛紛對中國作出這樣那樣的評估,有的比較客觀,有的不夠客觀,例如過高估計中國實力等。尤其是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購買力平價將中國算成超越美國的第一大經濟體,更是引起一陣熱鬧。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相當落后。考慮到人均GDP水平和發展的不平衡,我國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有所上升,但總體上仍然偏弱。

  從經濟研究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看,我國的經濟政策研究、規劃制定以及對經濟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等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大一些、認可度高一些﹔而基礎性、原創性的經濟理論研究,或開創性地運用新方法、創立新學科的研究領域,我國的貢獻還不多,或影響力不大、認可度不高。撇開西方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偏見不談,我國經濟研究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確實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從客觀角度看,這是受一些重大因素影響的結果,例如經濟發展階段較低,經濟轉型和體制改革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許多新生事物的客觀規律還沒有充分展現,能夠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全新事物的經濟學體系還在探索中等。從主觀角度看,則緣於學術規范不足、習慣於解釋既定政策、缺乏創造性思維等的制約。

  我國智庫和經濟研究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主要依托於我國各方面實力的增強,直接取決於研究成果的分量,或者說取決於“思想產品”對“思想市場”的影響程度。要提升話語權和思想產品的國際影響力,一方面需要加強智庫的機構建設、研究隊伍培養,進一步完善運作機制等﹔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國情,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學術水平和引領人類文明的思維能力,更加積極地推動思想產品的對外交流傳播。比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就業優先戰略、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注重民生改善等理念,與歐盟2020年發展戰略提出的“智慧型發展、綠色發展、包容性發展”十分接近,在與歐盟主動交流中得到對方高度認可。他們認為,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是一個“很酷的規劃”,理念先進,措施也很得力。要想多一些這樣可擴大我國正面影響的交流研討,就需要我們的智庫和經濟研究界提供更多的高質量智力成果。

  我國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作出國際承諾,但這應以堅守我國基本國情為底線、以切實推進經濟轉型為支撐。以減少碳排放為例,我國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開始絕對減少,履行承諾的難度很大。對於中西部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省份來說,這意味著實現有利於就業的包容性發展會遇到新的挑戰。我們的智庫應善於向國際社會說明,我國是在克服困難、努力解決自己的生存發展問題的情況下承擔重大國際義務的。同樣,簡單地抨擊中國經濟依賴出口是不顧國情也於事無補的。我國的勞動密集、資源密集狀況以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著我國不得不穩定和拓展出口,否則無法解決幾億人的就業、城鎮化和資源富集地區的發展問題。我們的智庫和經濟研究界應立足於我國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等基本國情,敏銳把握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發展趨勢,研究我國如何逐步兌現對國際的承諾,並提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前沿理念和引領主張。

  展望未來,我國在國際上影響越來越廣泛、認可度越來越高的經濟研究成果,最有可能出現在發展經濟學和轉軌經濟學研究領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我國對世界具有獨創性和突破性的經濟學貢獻。像我國這樣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改革和發展轉型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越來越深遠。把這一進程的成功經驗提煉成符合學術規范的經濟理論體系,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研究在學術上日臻成熟,而且將為世界經濟學寶庫貢獻巨大的中國智慧財富。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