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苑論衡)

王南湜: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2015年01月05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衡學苑)

  政治哲學上個世紀后期在國外復興和近10多年來在我國興起,可以說是中外思想史上的大事,使這一沉寂多年的研究領域在世界范圍成為顯學。就其基本價值取向和理論內涵來說,馬克思主義是包含政治哲學和正義理論的。我們應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同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馬克思主義具有政治哲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是否具有政治哲學特別是正義理論的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近幾十年熱烈討論的問題。盡管艾倫·伍德等西方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但如果認真研究、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是包含政治哲學和正義理論內涵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存在,可從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找到証據。《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解釋,但在其具體概念規定中卻包含政治哲學的價值原則。這當中,剝削概念便是突出例証。所謂剝削,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剝奪和削弱他人獲得不應獲得的東西。在《資本論》中,剝削的含義雖然是特定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一般的不當獲得的意思。而所謂不當或應當,就不能不涉及價值判斷,而非單純事實判斷。這就意味著,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分配正義的觀念。

  另外,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最后部分所論述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自由王國概念,更在直接意義上包含一種價值原則的預設。馬克思寫道:“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在這兩段話中,“外在目的”和“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這兩個短語表明,馬克思關於自由王國的構想包含某種目的論觀念。人們一般認為,目的論是唯心主義的,在馬克思那裡不可能存在目的論。但如果將其限定在人類活動的歷史領域,目的論就並非唯心主義的專利,也可以有唯物主義的人類學目的論或實踐目的論。對於人類自覺活動歷史的闡釋,全然排除目的論是不可能的。而無論何種目的論,隻能基於某種價值原則來構建。如果仔細考察馬克思的著作就會發現,其中確實包含一種基於實踐活動反思的目的論思想。在馬克思的思想中,理想社會是人類這種特殊存在物的本性或能力的充分發展所要求的。正是對自由王國和理想社會可能性的論証,奠定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批判的價值基礎。

  當然,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思想只是零散地存在於他對資本主義進行科學分析的著作之中,並未構成一個完整理論體系。而且,這些思想主要關注對現實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未來理想社會價值原則的構想,並未過多涉及現實政治生活的構建原則。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當代中國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立場、觀點、方法,同時結合今天的實際進行創新發展。

  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框架

  馬克思著作中與政治哲學最為切近的論述,當屬《哥達綱領批判》中關於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原則的討論。與在其他著作中只是對理想性政治哲學原則加以論述不同,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權利理論。但長期以來,這一思想被誤認為是一種關於過渡時期社會的論述,即將社會主義理解為一個缺乏穩定性的過渡時期。持這種觀點的研究者認為,既然社會主義社會只是一種短暫的、不穩定的過渡形態,就無法也無需為之建立一種穩定的政治哲學理論。這種看法使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與構建陷入困境中。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為走出這一困境提供了基礎。在這一理論中,社會主義不僅具有現實性,同時具有穩定性、持續性。這一初級階段的時間跨度至少需要100年,而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時間就更長了。如果一種社會形態是長久、穩定存在的,那麼,其政治生活也就具有穩定形式,也就需要一種對這種政治生活進行反思、說明其何以可能的政治哲學。因此,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建立在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分配形式的論述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基礎上。

  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中,一方面,“生產者的權利是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且“這裡通行的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另一方面,“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原則和實踐在這裡已不再互相矛盾”。這就是說,在這一社會發展階段由於實行按勞分配,剝削的可能性被排除了,但這一分配原則仍有可能導致收入的不平等甚至貧富分化。因此,“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這意味著有必要依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原則,對這種不平等作出限定或調節。但又由於“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因而這種指向實質平等的限定或調節隻能有限度的,而不能指向平均主義。這就啟示我們,如果將按勞分配原則與人的全面發展原則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建構社會主義分配正義理論乃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無疑,上述內容只是提供了一個基本理論框架。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體系,尚須對馬克思的有關思想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闡發。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的上述論斷所涉及的只是那種排除了產品交換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的分配原則,而這種社會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社會實際是大不相同的。因而,要真正切中當代中國社會的實情,還需結合我們今天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政治哲學思想作出創造性發展。

  (作者為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

  制圖:張芳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