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科走向)

楊國榮:從世界視域看中國哲學發展

2015年01月05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從世界視域看中國哲學發展(走向學科)

  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哲學既展現了普遍趨向,也形成了多樣形態。后者不僅體現於不同哲學家的理論體系以及不同哲學流派的各自取向,而且涉及彼此相異的文化系統。在近代以前,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作為兩種系統,是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下發展的﹔除了明清之際等短暫、零星的接觸之外,二者沒有實質性交流。但近代以后,情況有所改變。西方哲學的東漸以及中國哲學對此的各種回應,已成為哲學思考無法回避的歷史背景,與之相聯系的是如何從世界視域理解中西哲學的問題。

  中西哲學的形式差異與實質差異

  歷史地看,受地域性以及不同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等的制約,哲學對世界的理解往往形成不同進路。就中西哲學而言,這種差異體現於形式與實質兩個層面。

  在形式層面,哲學都離不開邏輯思維和體悟、體認,但不同哲學形態的具體側重有所不同。相對而言,西方哲學從早期開始便比較注重邏輯分析和邏輯推論,中國哲學則較多地在辯証思維、體悟、體認等方面呈現自身特點。在實質層面,哲學之思都涉及成己(認識人自身與成就人自身)與成物(認識世界與變革世界)。無論中國哲學抑或西方哲學,都無法離開這些基本問題。然而在關注重心上,二者則有不同特點。如果說西方哲學對成物更為關注,那麼,中國哲學則較多地將關切之點指向成己。

  當然,以上區分隻具有相對意義。我們既不能在形式層面上說中國哲學沒有邏輯分析和邏輯推論、西方哲學拒斥辯証思維和體悟體認,也不能在實質層面上說中國哲學完全無視成物、西方哲學根本忽略成己。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側重上的不同特點,同時表現為在多樣文化背景下和歷史空間中對世界的不同理解。

  知識分化與世界歷史的形成催生“世界哲學”

  隨著歷史越出地域限制而走向世界歷史,歷史空間等方面的限制也在某種意義上得到突破,這就為真正超越特定界限(包括文化背景的界限)而走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提供了歷史前提。同時,近代以來,隨著知識不斷分化,學科意義上的不同知識形態逐漸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並愈來愈趨於專業化、專門化。知識的這種逐漸分化既為重新回到智慧的本原形態提供了可能,又使超越界限、從統一的層面理解世界顯得愈益必要。

  就思維而言,知識分化往往使人容易以知性方式來把握世界。事實上,以知性方式理解存在,與近代以來知識的不斷分化過程常常呈現同步趨向。那麼,在經歷知識分化之后,如何回到對世界的整體性把握?這是當代哲學研究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回應這一問題的過程,就是走向“世界哲學”的過程。這裡所謂的“世界哲學”,可以理解為智慧的現代形態,或者說現代形態的智慧。

  作為智慧的形態,哲學既超越知識的限度而表現出普遍的向度,又內在地包含著價值關懷。與之相聯系,“世界哲學”意味著從人類共同利益的角度理解世界對人的意義。寬泛而言,無論作為早期的智慧形態抑或現代的智慧形態,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以人觀之”。這裡的“以人觀之”,是指從人的存在方式或與人相關的背景下展開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這一意義上的“以人觀之”與“以道觀之”並不沖突:所謂“以道觀之”,無非是人從道的維度“觀”(把握)世界。“以人觀之”有不同的“觀”法,在人受到地域、文化傳統等條件限制下的“觀”與這些限定不斷被超越之后的“觀”是不一樣的。近代以來,在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哲學逐漸有可能在一種比較普遍的、人類共同利益的基礎和前提下提供關於世界的說明,包括闡明世界對於人呈現的意義。

  從更廣的視域看,在“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及中西哲學相遇的背景下,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都開始具備實質意義上的世界性維度,而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則意味著走向“世界哲學”。隨著歷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人類的共同利益逐漸變得突出,人類的認同(肯定自身為人類的一員)問題較以往時代更為必要,也更為可能。盡管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各種形式的差異、沖突依然存在,但這種差異和沖突本身又內在於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之中,其化解無法離開普遍的世界視域。

  從總體上看,經濟發展、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等,愈益超越地域、民族、一國之界而成為世界性問題,不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愈來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世界哲學”表現為從人類的維度考察世界對於人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通過對世界的說明得到呈現,而且在改變世界的實踐中不斷得到確証。

  世界視域中的中國哲學發展進路

  世界視域下的哲學進路,與不同哲學的建構與發展狀況密切聯系。從后一方面看,世界視域中的哲學或“世界哲學”進一步涉及哲學發展的多重資源與多元智慧。這一意義上的“世界哲學”意味著超越單一或封閉的傳統,運用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智慧形態,不斷推進對世界的理解,並使哲學思考本身得到深化。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是在各自傳統中相對獨立地發展的。而在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哲學第一次可以在實質的意義上超越單一的理論資源和傳統,真正運用人類的多元智慧來認識世界和認識人自身,並在成就世界與成就人自身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由的理想。

  在汲取多重資源、對古老而常新的哲學問題進行創造性闡發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會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哲學不僅具有在歷史發展中所積累的豐厚智慧資源,而且具有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理論品格,能夠以開放的胸襟和心態接納、汲取人類文明(包括西方哲學)發展成果。歷史上,中國哲學曾以此消化、融合外來的佛教而得到豐富和發展。今天和未來,從自身所蘊含的豐厚思想成果以及開放的立場出發,中國哲學同樣可以會通西方哲學,進而深化對世界和人自身的研究和認識。

  (作者為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文系上海社科創新基地華東師范大學“文化觀念與核心價值”項目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