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孫國華:價值有普世性,但價值觀沒有

孫國華

2014年09月18日11:03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原標題:價值有普世性,但價值觀沒有(2)

  【中圖分類號】 B811.02 【文獻標識碼】A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在理論學術界,還是在思想文化界,甚至新聞媒體,掀起了一場關於價值普世性的爭論。有不少同志認為“價值沒有普世性”,也有許多同志認為“價值有普世性”。有同志認為“民主、憲政、人權、法治等范疇沒有普世性”,有同志認為“憲政是資產階級的主張”,也有同志不同意,但因問題比較敏感,不好講、不願講。事實上,關於有無普世價值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理論界不少人實際已有了“沒有普世價值的共識”。然而,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不應含糊,必須辯論清楚。

  沒有普世性的不是價值,而是價值觀

  筆者以為,解開爭論之關鍵在於必須區分價值與價值觀兩個概念。價值與價值觀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的概念。有不少學者認為價值不具有普世性,所以民主、憲法政治、人權等也不具有普世性。持這種觀點,必然會否定人類積累的政治文明和法律文化,犯“左”的隻講對立不講統一的錯誤。其實沒有普世性的不是價值,而是價值觀。對同一個問題,一個人一個看法,一個集團一個看法,彼此之間或許會截然相反。而價值則具有普世性。什麼是價值?簡言之,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意義,是從“個別”中抽象出來的“一般”,具有客觀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給予這些物以專門的(種類的)名稱,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這些物能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可能把這些物叫做‘財物’,或者叫做別的什麼,用來表明,他們在實際利用這些產品,這些對他們有用……”①由此可見,客體對主體具有價值,說明客體對於主體是有(利)益的,符合主體的需要。而需要本身是客觀的,利益也是客觀的,利益是價值的基礎,那麼價值自然而然也就是客觀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存在的。例如,抽煙是有害健康的,但是由於早期很多人並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則認為抽煙可以改善精神狀態,或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種關於抽煙的觀點是主觀的。然而,因為科學証明並非如此。所以,價值是客觀的,具有普世性﹔價值觀是主觀的,代表著判斷和立場,不具有普世性,不同的人,不同集團,出於不同的立場,自然持有不同的價值觀。

  這一觀點被運用到政治領域當中,我們不難理解:憲法政治是具有普世性的,而憲政觀則是不具有普世性的。憲法政治是人類政治生活實踐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它是政治文明的表現,無論是在古代意義上的憲法政治,還是在現代意義上的憲法政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所具有的最基本內涵是:約束權力、“把權力關在籠子裡”。其形成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積累的政治文明、法律文化。然而,憲政觀則不具有普世性。換言之,我們應該走憲法政治之路,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西方的憲政,而是要堅持我們的憲法政治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之路。我們既不應否定憲法政治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也不應抹殺人們憲法政治觀的差異,簡單照抄照搬。明確這一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憲法政治、民主、人權、法治等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價值。然而關於憲政、民主、人權、法治等的觀點是不具有普世性的,因為不同人可以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鼓吹照搬照抄西方憲政模式,而我們則認為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的國情、民情出發,堅持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學術前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