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余莉:《群書治要》論奢靡之害

2014年03月31日15:13   來源:理論網

原標題:劉余莉:《群書治要》論奢靡之害

  《群書治要·孔子家語》①記載,孔子說:“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於其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於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也,豈非惑哉?”意思是說,從前之事是用以啟發當今之人的。如果一個君主不努力追尋前朝之所以能安穩存在的足跡,又不重視其之所以危亡的原因,這就好像一如往常地倒退行走,卻期求能趕上前人。《易經》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學習古聖先賢的言論和行事,以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是歷代凡有成就者共同的規律,無論是為君、為臣,為政、治學,概莫能外。

  在這方面,唐太宗做出了最好的榜樣。太宗二十七歲繼位后,深知創業不易,守成維艱,於是命令魏征、蕭德言等,整理歷代治國資政史料,編撰成《群書治要》一書。唐太宗在讀《治要》后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或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並命令繕寫《治要》十余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由此可見,正是太宗對於歷史經驗的尊重和借鑒,使其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群書治要》從天道規律、歷史規律、人性規律、社會規律、道德教化規律等方面系統論述了奢靡之害。研讀《群書治要》關於奢靡之害的論述,可以更好地形成共識、凝聚力量,為堅持不懈地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信心和動力。

  一、天道規律: “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易經》上說,古代的聖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從中得出了關於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所以,所謂的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在中國古人那裡,我們應當如何行為並不是隨意規定的,而是奠定在對天道的深刻洞察的基礎之上的。那麼,天道有怎樣的規律呢?

  《易經》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作為依據: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等等。從這個道理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衰,一消一長。而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人世的一盛一衰,人心的一憂一喜等等。中國古人所說的“富不過三代”,講得就是這個道理:第一代創業者往往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用自己的雙手開創了天下,第二代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懂得克勤克儉,勵精圖治,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開創的基業敗光了。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留心看得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是一樣的。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就要引起變化,這叫做“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說,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物極必反。

  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這就是《尚書》上所言“天道福善禍淫”以及《老子》上所言“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的道理。孔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所奉行的就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而他的子孫后代又都能奉行孔子提出的品德教育思想,所以孔子的后代一直傳到現在保持了兩千多年而不衰。

  在歷史上,凡是家道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都有嚴格的家規、家教、家訓,正如《群書治要·文子》所說:“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為非者寡矣。”所以,熟讀聖賢經典,提倡節儉、反對奢侈享樂便成為這些家族家教的重要內容,從而使得 “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群書治要·周易》)、“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群書治要·孝經》)、“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群書治要·中論》等思想深入人心。這樣才能做到凡事節約而不奢侈浪費,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職位、權勢作為建立仁德、施行道義的工具,而不是驕奢淫逸的資本,從而避免身敗名裂乃至“富(貴)不過三代”的悲劇。

  凡人對於勤儉節約,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奢淫逸,都是怨怒隱恨。因此天道也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因此,古人教導我們,對他人的勞動果實,要珍惜節約,正如《群書治要·漢書》所言“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意思是古代的人說:一個農夫不耕種,有的百姓就會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有的百姓就會受凍。萬物的生長是有時節的,但使用卻沒有節制,這樣財物一定會用盡。面對由於人類無止境的貪求所導致的資源枯竭和生態危機,古人的遠見卓識不能不引起今人的重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劉余莉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