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2012年12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第一次調研考察,就選擇了廣東。他明確表示,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他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新一屆黨中央反復強調必須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精神,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並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習近平在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改革任務、改革方法、改革主體、改革動力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述,顯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的決心、開闊縝密的思路和系統周全的部署,為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點燃了激情、指明了方向。
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嶄新的內涵。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們的改革,就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制度和體制機制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使黨領導國家、治理國家的能力不斷現代化。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已經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又使中國經濟面臨著新考驗。中國經濟能否突破“瓶頸”、會不會出現“硬著陸”、長期快速發展的潛力是不是風光不再等等,一系列嚴峻問題擺在新一屆黨中央面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經濟形勢的新變化,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突出工作重點,強化創新驅動,搞好政策引導,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努力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黨中央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保就業、控通脹、防風險,把中國經濟增速主動調控到合理區間,形成了加快轉型發展的主旋律。為了真正把工作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上,黨和政府採取淘汰落后產能,增加高新技術投入,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成立上海自貿試驗區等重大舉措,中國經濟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趨勢,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傳達著信心和希望。
黨中央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施政的重要目標。2012年11月,在新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3年元旦前夕,習近平冒著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全國扶貧重點縣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他盤腿坐在炕上,與鄉親手拉手,共商脫貧致富之策,並飽含深情地指出,對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一年來,多項重大民生舉措陸續出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向縱深推進,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民生投入持續高於財政收入增幅,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