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圖書連載

第六章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

2014年02月17日15:4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我們黨在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同時,提出並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戰略,形成東中西部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2008年以來,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連續4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國經濟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地區空間布局日趨協調均衡。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黨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並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一直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轉變發展方式逐步成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核心問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凸顯,轉變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2010年10月,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並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環境問題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關系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一個現實問題。我們黨在20世紀80年代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90年代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越來越迫切。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黨的十七大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突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

在穩步推進國內改革發展的同時,我們黨十分注意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我國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密切,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權和話語權明顯增強,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國奇跡”、“中國道路”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

我們黨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從2005年1月開始,在全黨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大提出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政黨的戰略任務,對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作了全面部署。適應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黨的建設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加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