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發展商品生產,遵循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
在1958年11月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時期,廢除商品生產是違背經濟規律的,中國是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國家,商品生產不是消亡的問題,而是要大大發展。他認為,不能把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麼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毛澤東還強調要重視價值規律,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隻有自覺地利用它,才能教育干部和群眾,才有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特別重視國民經濟發展中做好綜合平衡的問題。毛澤東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黨的八大強調,為了穩步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注意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全面安排和綜合平衡。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必須重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以保持農、輕、重的協調發展。此外,黨的八大還指出要正確調整和安排積累和消費的比例,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這兩個方面得到適當的結合。
第四,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是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國防,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和工業為主導,堅持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共同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1954年,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第一次完整表述了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思想,規劃了建設強大的工業化國家的戰略目標。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系統闡述了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而且還提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第一步,大約用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力爭在20世紀末全面實現現代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鑒於蘇聯在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考慮到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們黨還提出,要走出一條不同於蘇聯的工業化道路。1964年12月,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毛澤東提出的實現中國工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發展工業必須與發展農業並舉﹔以重工業為中心是工業化的關鍵,但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要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等等。
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還必須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毛澤東提出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方針,他指出:“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復雜,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隻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要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關鍵是要處理好二者的利益關系。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