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精神

李守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大力推進立德樹人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

2014年01月29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撐。習近平同志在山東曲阜考察工作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對於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引導人們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傳統文化精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文”的本義是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說,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化”的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引申義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講,最早見於《易傳》,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簡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說,文化一旦形成,就能發揮“化人”的作用。文化通過縱向影響和橫向影響來化人,前者正是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從這個角度說,任何人都要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演進和積累,已形成一條波瀾壯闊、起伏跌宕的文化長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立說,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容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智慧結晶,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品格,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儒家倡導民本仁政的治國理念,法家主張信賞正罰的管理方略,道家追求取法自然的人生理念,墨家宣揚兼愛交利的社會情懷,兵家闡發知己知彼的軍事謀略,還有名家的辯論智慧、縱橫家的外交策略、農家的尊重勞動、陰陽家的相生相克、小說家的考察民情、雜家的兼容並包等等,都已積澱為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為中國歷史進步、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天,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譬如“天人合一”的觀念,非常有利於人與自然保持和諧統一,對於糾正當前人與自然對峙的弊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知行合一”的觀念,對於健全現代人格也有啟示作用﹔“義利之辨”的觀念,劃定了追求物質利益的道義底線,可以幫助人們甄別正當利益與不當利益﹔“情景合一”的觀念,既給人以審美意味,也可以為一些耽於物欲的現代人提供借鑒。

不可否認,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負面內容,也曾受到質疑挑戰乃至全盤否定。晚清以來,東西方文化的相遇、碰撞、交匯和沖突,為我們甄別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歷史坐標。“全盤西化”同“保存國粹”的對峙,拉開了文明沖突的大幕。然而,歷史既沒有沿著“西化派”的設計前進,也未使“國粹派”的預期兌現,而是走了一條辯証揚棄的道路。其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既不能採取全盤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也不能採取盲目崇拜的保守主義態度,而應採取唯物辯証的分析態度。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對待老祖宗的東西,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習近平同志也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正確方向,採取科學方法,因勢利導,深化研究,充分聚集和釋放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永恆價值的正能量。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