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沈壯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論述

2014年01月27日10: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專家名片 沈壯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主要成員,先后參加《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讀本》及多本《理論熱點面對面》編撰。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首席專家。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等方面研究。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問題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論述。這些論述,緊扣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總命題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新課題,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闡明了文化發展中歷史與當下、傳承與創新、國內與國外、開放與自主等重大關系問題,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系列任務要求,為我們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確立了科學的理論指引。

  民族的強盛以文化興盛為支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不僅提出了中國夢的重大戰略思想,也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戰略要求,其中包括從民族復興的大視野觀照、推進當代中國文化的新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一論述的前一句,是對歷史規律的凝練概括,后一句,是對中華民族復興與文化興盛內在關聯的深刻揭示。在人類文化史上,中華民族是擁有著夢想、成就過夢想的民族,並長期引領潮流,成為諸多異域民族文明夢想的寄托所在。但由於種種原因,近代以來,中華文化濡滯不進,在蔽天而來的西潮沖擊下避守無力。然而,同樣作為事實存在的是,近代以來,重拾文化興盛的光榮與夢想,一直是中華民族復興圖強的重要內容。民族復興,不是回復到曾有的歷史,而是基於新的創造,重新振興。一個民族走向重新振興的歷程,離不開文化力量的牽引、推動和支撐﹔一個實現了重新振興的民族,一定既擁有強大的物質力量,也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定矗立於人類文化制高點,具有令人景仰的文明新標識。達至制高點,創造新標識,是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民族復興所肩負的歷史重任。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

  中華民族有文化的輝煌史,也有文化的落伍史。對待我們的文化史,有沉迷其中、難以自拔的自我眷戀者,也有貶抑責難、全盤否定的自我批判者。二者都背離了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

  習近平同志基於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所持的態度。他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強調“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強調做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的正面宣傳教育,“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骨氣”與“底氣”論,生動傳神地揭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現實意義。有“骨氣”方有精神支柱,方可百折不撓、剛健有為、獨立自主、自強不息﹔有“底氣”方能自信自覺、從容不迫。“骨氣”與“底氣”相互蘊化,但都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尊重傳統,不是固守傳統,而是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科學揚棄,古為今用,實現優秀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得以弘揚,“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