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哲學的時代使命系列談)

歐陽康:匯聚時代精神 引領社會發展

2014年01月26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匯聚時代精神 引領社會發展(哲學的時代使命系列談)

哲學的時代使命,概括地說,就在於匯聚時代精神、提煉核心價值、提升人類智慧、引領時代發展。當代中國哲學要完成好這一使命,需充分發揮反思、批判、前瞻等功能,會通古今、領航時代。

在理性反思中增強思想自覺

黑格爾說過,“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他進一步強調,“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思想自覺的前提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為此他把哲學比喻為“密涅瓦的貓頭鷹”,隻有到了傍晚才能悄然起飛,去探索世界白天走過的歷程。人類的思想自覺和文化自覺,都是以清晰的歷史意識作為基礎的。哲學要提升人類的思想自覺和文化自覺,就要通過理性反思實現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歷史進程的清晰把握。

當代中國哲學要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智力支撐,首先應系統梳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找出其不滅、不斷、不散的文化基因,以便在新時期進行傳承和傳播﹔系統梳理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產生以來500多年的歷史,探尋其中國基礎和中國內涵﹔系統梳理中華民族在近代落后挨打的歷史,檢討其原因並引以為戒﹔系統梳理我們黨成立以來、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掌握其規律性,做出哲理性解讀,將其轉化為積極的歷史—思想資源。

自覺反思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能使當代中國哲學獲得更加堅實的歷史基礎,並進一步豐富理論內容、更新理論形態,增強說服力和解釋力,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自覺和文化自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在改造現實中開創美好未來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世界源於對現實不滿足,目的是創造一個更加理想的世界,為此人們必須保持對現實世界的批判精神。批判性是開放性與超越性的內在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思想條件。批判既是為了更好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也是為了更好地作出價值評判和科學決策。黑格爾曾說,“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也就是說,隻有合理的東西才是具有必然性和應當存在的。為此,哲學應在批判現實中檢驗現實,為開創美好未來奠定良好思想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了人類文明發展迄今幾乎所有的積極要素,讓它們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思想和文化最為多樣化的國家之一。思想和文化的多樣化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活力,為人們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使我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問題與挑戰,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流價值、削弱了核心價值,影響到社會各種力量的凝聚與整合。

當代中國哲學應對我國社會多樣化的思想文化進行批判性審視。首先,思想文化多樣化的實質是什麼?思想文化的多樣化與生產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多樣化相伴而生,而在這些多樣化的背后是利益關系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其次,在多樣化的思想文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在不同的價值訴求中哪些是合理的,應當滿足和保護﹔哪些是不合理的,應當加以遏制或引導?再次,如何包容多樣性、差異性,使多樣化的思想文化能夠在同一個社會制度和社會體系中和諧相處?如何通過科學治理和調控,把這個多樣化的社會整合為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等等。

當代中國哲學應科學盤點我國的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各種價值取向,並對其作出合理性評估,張揚其合理內涵,批判其不合理方面,為人們作出恰當的價值選擇提供指導。應當看到,社會轉型和大變革時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良莠並存,當代中國社會的多元價值觀並非都是合理和健康的。因此,應對那些不健康不合理的價值觀進行批判和斗爭,對健康合理的價值觀予以肯定和弘揚,構建能夠保障各種正當利益和合理價值訴求的社會利益分配機制與價值實現機制。

在科學前瞻中實現時代引領

馬克思曾把哲學比作迎接黎明的“高盧雄雞”,能夠知曉未來、預示發展趨向。哲學正是在科學前瞻和預見中,實現其對時代發展方向引領的。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既表現在對人類已有文明成果的接受與傳承,又表現在可以根據新的情況對待歷史、創造未來。因此,人類文明從總體上看是一個不斷進化與發展的歷程。雖然其間也不排除逆行與退化,或者中斷與停滯,但無論進化、停滯還是退化,都不可能是歷史的完全重演和簡單再現。從這個角度看,社會發展既有與過去的相似性,又有不可逆性、不可完全重復性、不確定性。處於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人們,一方面不能沒有經驗指導與歷史借鑒,不懂得歷史就不可能懂得現實和未來﹔另一方面不能僅僅靠經驗來指導現實和未來,因為現實和未來一定包含著歷史上尚未產生的新東西、新內涵。正因為如此,人們既不能不摸著石頭過河,又必須不斷進行前瞻和預見,並據此開展頂層設計和規劃,以實現對社會發展的引領。

當代中國哲學應具有科學的前瞻能力,在對現代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等的深刻把握中預見世界發展大趨勢,把握中國未來走向,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應當看到,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有了全新的內容和特點﹔同時,經濟全球化並沒有取消國度的差異和國家的作用,反而使其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合了世界現代化經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多個要素,是人類發展史上全新的文明類型,既需要加強理論探索,也需要推進實踐創新。正是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中,當代中國哲學可以走入中國人的實際生活與精神家園,發揮重要的預見和引領作用。

反思、批判和前瞻並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支撐和彼此協調的,它們構成了當代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氣質和責任擔當。其中反思是前提,批判是基礎,前瞻是目標。如果能有效發揮這“三位一體”的功能,當代中國哲學就能對當代中國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合理解讀與解答,從而有效擔當引領時代發展的歷史使命。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