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3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持續影響,世界經濟繼續低迷,全球生產和貿易增長處於近年來的低谷,直到目前復蘇和增長仍然處於十分脆弱且不平衡、不穩定的狀態。對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判斷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結合西方新自由主義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實質和后果。這對於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經濟
2008年8月,美國最大的住房貸款機構“兩房”(其貸款額佔美國住房貸款總額12萬億美元的44%)因虧損而市值下跌90%,以至同年9月7日被政府接管,標志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全面爆發。一時間,國際著名投資銀行、金融機構不斷出現倒閉,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美林、華盛頓互惠銀行等金融機構被收購、重組,市值大跌,相關跨國公司如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也被相關金融機構拖下水。
問題不僅如此。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和嚴重影響令人不寒而栗: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08年全球金融資產損失約50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全球一年的經濟產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迅速下降,失業、蕭條等猶如夢魘一般相繼襲來。國際金融危機也使得新興經濟體遭受重創:2008年,巴西股市遭受巨大損失,巴西貨幣裡爾貶值35%﹔南非的黃金和白金等貴金屬出口受挫,食品和電力價格飛漲,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失業率大幅攀升。
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演化蔓延,還帶來了歐洲國家一系列的債務危機: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2008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冰島幾乎陷入經濟崩潰,面臨破產,股市持續狂跌,中央銀行倒閉,冰島克朗兌美元貶值近50%﹔希臘等國家瀕臨破產,甚至引發了歐元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沉重打擊,造成一系列嚴重后果。盡管歐美各國政府積極應對,但國際金融危機短期內不僅沒有明顯的緩解跡象,反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房地產價格進一步下降,實體經濟增長放緩﹔中小企業發展陷入困境,失業進一步加劇﹔人們收入下降,分配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持續動蕩,憤怒的民眾走上街頭。一時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在“佔領華爾街”的浪潮中反思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實質。
新自由主義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思想根源
在國際金融危機何以發生的問題上,可謂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從根本上說,西方新自由主義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和蔓延的思想根源。危機的實質是新自由主義本身的危機,危機的后果也從實踐上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的破產。
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世界經濟周期性發展的表現,是經濟增長周期性波動的結果,即全球性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失衡使然。其實,從深層次根源來看,危機的發生和持續發酵及其對全球經濟的沖擊,本質上是西方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結果。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化。風靡一時的“華盛頓共識”就是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曾經被視為新興經濟體和轉型國家解決發展問題的“良藥”。這些“良藥”既導致蘇聯和東歐國家轉型中出現了“大休克”和“大陣痛”,又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身陷中等收入陷阱,更是造成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和蔓延的根本原因。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與發達國家長期倡導的不加約束的金融自由化密切相關。金融自由化、失控的金融“創新”以及由此導致的過度消費、過度投機,最終導致金融泡沫破裂和實體經濟遭殃。正如美國共產黨主席薩姆·韋伯所說:許多人覺察到了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知道金融自由化是把美國金融體系和經濟帶到萬丈深淵邊緣的深層原因。
其次,西方新自由主義者鼓吹私有化,認為私有化必然帶來自由民主和經濟效率。他們普遍認為:“當集體化的范圍擴大了之后,‘經濟’變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產率’。”但是,私有化與市場化結合,必然導致“經濟人”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顧及他人利益,甚至出現損人利己的“不經濟”現象。私有化不僅進一步加劇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兩極化,而且導致生產和交易的盲目和無序競爭。
固然,經濟全球化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信息化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但是,私有化的利益最大化和收入分配嚴重失衡,發達國家的過度消費、過度負債,發展中國家的過度儲蓄、過度投資,使得國際經濟貿易平衡實際上是一種“恐怖平衡”。因此,國際金融危機愈是蔓延,人們就愈是感受到金融衍生品創新背后的貪婪和無節制,感受到私人利益集團暗中操縱金融機構的骯臟和殘忍,感受到經濟私有化擴大兩極分化的荒謬和偽善,感受到全球化擴散機制使得危機蔓延更快、破壞性更強的陰鷙和險惡,也就深切感受到,是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分工造成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結構性的嚴重失衡和分配不公。
事實証明,西方新自由主義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就必須與長期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價值觀體系,特別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思潮劃清界限。沒有思想體系上的重構、制度建設上的重建,就不能根除滋生危機的思想根源,也就不能真正避免周期性危機的發生。
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
鄧小平同志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隻能是死路一條。新自由主義的泛濫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告訴我們,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搞新自由主義,也是死路一條。
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新中國成立后,由於經濟基礎薄弱,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急於求成的問題,在所有制結構上強調“一大二公”,在經濟運行機制上實行指令性計劃。不可否認,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資源配置方式上,逐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30多年的改革開放、30多年的風雨兼程、30多年的創新發展,中國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人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實踐表明,與信奉新自由主義的歐美等國不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公有制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強調市場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的秘訣,也是我國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時能夠快速有力應對的體制保障。正是不迷信私有化、自由化,在“華盛頓共識”大行其道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走自己的路,我國才能依靠市場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依靠政府適時適度調控克服市場自發作用的弊端,並在效率和公平之間不斷探求最優組合方式。實踐表明,我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能夠做到應對及時、舉措有力,顯然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特征密不可分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日益彰顯,並在13億人民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危機使人反思,實踐給人啟示﹔發展永無止境,改革不能停頓。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質與危害,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執筆:權衡)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人民日報理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