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報道(陝西西部網)

80后“班主”苗阜:我得讓人知道什麼叫相聲

西部網記者 沈曉芳 王瑩

2014年01月10日09: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當初誰也沒想到青曲社能成,還能有人掏錢買票,還能有100多個人跟著我們吃飯。”苗阜說,其實一開始他們就是為了有個演出的地方。

“當初誰也沒想到青曲社能成,還能有人掏錢買票,還能有100多個人跟著我們吃飯。”苗阜說,其實一開始他們就是為了有個演出的地方。

2009年,為了給大家鼓勁,青曲社一周年的時候,苗阜借了10萬塊錢在人民劇院辦了一場相聲大會。四年以后,他不僅可以不再借錢,而且還能收著門票讓社團的演員站在大舞台上說相聲。

今年2月4日,“苗班主”醞釀已久的相聲大劇場正式開演。“大劇場就是千人劇場,今年我們計劃演20場,把西安的大劇場全部走完。”用他的話說,相聲要從“小眾”走向“大眾”,輻射到西安城的每個角落。

在千人劇場開相聲大會能hold住嗎?答案是:場場爆滿。眼看最近一場演出的門票已經賣得差不多了,苗阜感慨,“說明群眾基礎還是有。”

“沒人花錢聽”的相聲開始賣票了

2008年7月4日,奧運火炬在西安傳遞。“那天是我們第一次在茶館登台演出。”苗阜說,當時西安沒有人花錢聽相聲,他們的工資都來自茶水費的收入。“一天450塊錢十五六個人分,一個人20多塊錢。”

青曲社當初能登上這個舞台,是因為汶川震后募捐的一次義演。“說是義演,沒有演員,誰想上就上。”於是苗阜找到組織方,一連辦了三天相聲大會。演出結束當天,茶館老板就找到他們談合作。

這件事成為了苗阜口中“轉折點”。在茶館最初的三個月,他們每天排演新節目,包括返場小段在內從來沒有重樣的。他說,也就是這三個月沒重樣,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來聽相聲。”

五個月之后,相聲開始賣票了。每天的門票收入一兩萬塊錢,他們的工資也隨之上漲。2009年,青曲社做火了這家茶館,但火爆之余出現了特別尖銳的問題——“我想的是,我們青曲社在茶館說相聲,而茶館的理念是有人在他們這說相聲。”

每月賠15000元違約金,還是要走

后來發生的事情很不愉快。苗阜說,茶館在青曲社休演期間,找來了其他演員照常演出。除此以外,還以高工資私下在社團“挖角”。

得知以后,苗阜找到茶館老板談判。“我說這個事你必須給我們道歉,不道歉我就走。他以為我們不敢走,因為當時還有五年的合同,每個月的違約金是15000塊錢。”其實,最初發現這些行為時,他就已經開始考慮為青曲社尋找其他落腳的地方。

苗阜說,他之所以執意要走,原因是“不能給陝西的曲藝界慣這個壞毛病。”

“如果都這樣,陝西的曲藝就會散。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唯利是圖,根本談不上發展。”他說,當初創立青曲社時選擇以大學生為主,也是希望它能夠是一個團隊。為此,他會為大家訂做統一的服裝,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集體旅游。“商人的做法是在破壞我們已經形成的這些東西。”

苗阜說,因為這種堅持,“大劇場”比他的原計劃推遲了一年。“我給自己設定了10年的發展計劃,每年應該干什麼,這是商量過很多回的。‘中興西北相聲’不是博人眼球的口號,是在一步一步走。”

把背離傳統的那些東西往回“收”

苗阜並非從來就是“苗班主”,從組團說相聲開始,一點一點地了解相聲,到現在“要說我對相聲懂多少,早著呢,還是皮毛。”

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想把背離傳統的那些東西往回“收”,告訴大家“應該是怎麼回事”。

“其實很多網上的東西拿出來改改大家一聽都笑了,但這不是相聲發展的正道。”苗阜說,相聲本來就是民俗文化,允許“三俗”,但千萬不敢低俗、媚俗、庸俗,而是要民俗、風俗、通俗,老百姓看著才高興。

“相聲是藝術,咱要對得起觀眾,不要讓人家今天買了票,以后再不來了。”苗阜認為,好的相聲應該是60%的傳統技巧,加上40%的時下因素。“相聲當年為什麼火,因為跟當時社會接得很緊。”

他說,目前他們正在創作一大批“老長安系列”的原創段子,用傳統相聲的技法,把陝西文化融入其中。“效果很好,一加就是包袱。”

當台下的觀眾越來越多,責任就有了

“當初誰也沒想到青曲社能成,還能有人掏錢買票,還能有100多個人跟著我們吃飯。”苗阜說,其實一開始他們就是為了有個演出的地方,但是當台下來聽相聲的觀眾越來越多的時候,責任就有了。

“我得讓人知道什麼叫相聲!”苗阜說,當相聲能讓他吃飯的時候,他就開始有了“中興西北相聲”的夢。

“人家都說苗阜這門檻高。千萬不敢濫竽充數,就為這個曲藝界不少人罵我。”對此他並不在意,“隻有知道我要什麼,才能知道我做什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