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8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
中國崛起有悠久的和平文化基因
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理論建構,既不照搬他國模式,也不固守本國模式,而是採納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性之上的開放、包容的模式,始終恪守鮮明的民族立場。
“六經”是將中華民族帶入文明門檻的中華元典,是中華民族垂范久遠的指針和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華元典所闡揚的“窮變通久”的變易哲學,及由此引申出的剛毅自強、剛柔相濟的社會—人生哲學,構成了中華歷史和文化發展的根本思想。
諸子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建構了基本的、扎實的文化心理根基,孕育了和而不同、兼容並包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和包容品性。秦朝的文化一統,順應了戰國晚期諸子百家思想合流的趨勢,為最終形成中華文化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漢王朝統一后,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文化立國根本。其后,中華文化歷經漢魏以降儒釋道三家爭勝到宋元后“三教合一”的演進,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政治文化經過多次“更化”、“改制”,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君主專制社會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態。
中華文化尊崇主流、存亡續絕的不息精神,始終與時代相適應。從傳統儒學,到兩漢經學,再到宋明理學,儒釋道三教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並包、多元融合、價值整合能力,處處彰顯著文化的軟實力。特別是孔子提出無信不立思想,使“信”成為中國文化符號。這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曾經以兵、食為依歸的殖民戰爭崛起完全不同。中國崛起有著悠久的、和平的文化基因及傳統。
中國崛起靠的是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的延續性。中華文明既歷史悠久,也是可持續的。這是它與其他文明的區別,如古希臘文明早已經流斷,古印度文明已在流變中改道。
如何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轉化為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當今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也是中國和平崛起文化理論建構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中華民族文化具有超越時代與地域的強大凝聚力,理應能夠轉化為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3
中國崛起奠基於文化結構的穩定性與流動性之上
中國和平崛起文化戰略的時代精神,首先體現在近現代以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互動過程中,中華文化的救亡圖存、思想啟蒙及轉型復興等方面。鴉片戰爭以來的170多年中,中華文化在曲折中艱難前行,不斷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曾經的文化危機使中華民族逐漸離失了原有的精神家園,使國家和社會處於長期劇烈動蕩和變革中——中華文化危機成為最深層次的民族危機。從此,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在“亡國滅種”的倒逼中,走上探索出路的漫長而曲折的征程。
近代中國文人志士開啟的“救亡圖存”,成為近現代中國文化歷史的主旋律。救亡圖存迫使民族文化覺醒和國民素質再鍛造,推動文化啟蒙運動走上歷史舞台。五四新文化啟蒙思想家對傳統倫常世界觀的否定和批判,是中國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標志著中華文化在現代轉型中邁出了關鍵一步,為中華文化的開放發展、多元發展、繁榮發展掃除了最大的思想障礙。從救亡圖存到建設文化強國,從文化啟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個視角下反思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可以從歷史軌跡中窺見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走向。
中國和平崛起文化戰略的時代精神,更體現在中國文化結構的穩定性與流動性雙重特質上。中國文化結構的穩定性和流動性是不同的,卻互相依存﹔是對立的,卻不互相排斥。從靜態看,中華文化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既有黃河主干文化,又有長江主干文化,既有燦爛輝煌的雜糅儒釋道的主體性中華文化,又有多姿多彩的區域性地方文化。這種多樣性文化結構必然具有相對穩定性。從動態看,中華文化在多樣中存在,在流動中發展。流動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品性。流動意味著豐富與多樣,不同性狀的多樣性流動文化基因,給中華文化發展提供了活力與新的可能。
僅有文化的時間縱向流動不能說明中華文化興盛不衰的原因,文化還有空間橫向的流動性。960萬平方公裡、56個民族、13多億人口,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文復雜的中國,文化的流動理所當然豐富多彩、蓬勃興旺。確認文化流動的重要性,為文化的縱橫流動創造日益廣闊的空間,使流動的文化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生根壯大,同時利用各種各樣的制度保障文化流動的渠道,過濾文化流動中帶來的雜質,喚醒沉睡中富有生機活力的傳統文化優秀基因,應該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戰略選擇。如果這種文化戰略選擇極大地帶動了中華文化的流動,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培育了中國文化結構中新的文化因子,加固了文化的穩定性,那麼這種文化戰略選擇就因應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特性和內在需要。
今天又到了新的歷史時代。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暢談“中國夢”,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極大地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共識,振奮了民族精神,也由此揭開了中華民族一段更為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這個夢想的背后,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蘊藏著近代以來中國人傳承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文明穩定性的又一次延續,也是“舊邦維新”的新的探索與奮斗。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