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蔣建國:深化改革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讀李長春同志《文化強國之路》一書

2013年12月23日13:1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深化改革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理論的創新

我們黨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論支撐。《文化強國之路》一書,即全面反映了這一時期黨領導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思想理論創新成果。

首先,集中反映了我們黨關於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體系的探索。書中透露,2004年在研究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時,胡錦濤同志曾說,這種事業單位體制問題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解決,不能再傳給下一代了。閱讀《文化強國之路》一書,我們能深刻感受到,正是憑著攻堅克難的政治勇氣和大膽實踐的探索精神,我們黨帶領廣大文化工作者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定不移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結出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既體現在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文化生產力的解放上,更體現在管根本管長遠的思想理論層面,尤其是集中體現為深化了對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方向、文化發展格局、文化發展戰略、文化發展思路、文化發展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的認識,形成了鮮明而完整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體系,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為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集中凝練了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觀念。作者指出,思想觀念是個總開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首先要解決思想觀念問題。閱讀《文化強國之路》一書,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十年文化體制改革,最根本的突破是觀念的突破。書中反映的很多新觀念,既來源於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又充分發揮了先導引領作用,指導著廣大文化工作者從傳統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推動著文化體制改革實踐。特別是作者關於“兩個面向”即面向群眾和面向市場,“兩個輪子”即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種屬性”即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商品屬性,“兩個效益”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格局”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開放格局,“兩個市場”即牢牢佔領國內文化市場和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兩個動力”即改革和科技等一系列問題理論闡釋,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加強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反映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了廣大文化工作者思想認識的新高度新水平,已經和正在實踐中日益轉化為文化改革發展的現實推動力。

第三,集中體現了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工作方法。十年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不僅有賴於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還得益於每一項具體工作的扎實推動。閱讀《文化強國之路》一書,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十分重視從方法論的高度對文化體制改革進行謀劃、指導和推動。如善於進行頂層設計,在啟動改革之初就對改革重點領域、突破方向、推進路徑、實施步驟、配套政策等重大問題進行統籌考慮,使文化體制改革這項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筑的敏感任務得以積極穩妥推進﹔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通過啃下硬骨頭、抓住牛鼻子帶動全局工作﹔善於借鑒經濟領域改革的成功做法,把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緊密結合起來﹔善於總結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推動改革從“試驗田”變成大面積“豐收田”,等等。這些關於改革方法論的闡述和總結,對於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

三、改進作風的示范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的號召,強調要把“三風”作為一個整體,協同推進、標本兼治、形成合力、取得成效。《文化強國之路》一書彰顯出的為民情懷、務實精神和清新文風,為我們加強作風學風文風建設提供了典范。

透過書中一篇篇文稿,我們可以真切地感知作者以人為本、心系群眾的為民情懷。文如其人,《文化強國之路》一書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作者對人民群眾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和熱愛,反映出的是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他把解決讀書難、看報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文化權益問題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尺度,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如在談到文化產品評價時指出,人民群眾是文化產品的最終評判者,要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好口碑。在談到電視數字化改造是民心工程時特別告誡,在農村電視向數字化階段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體現公益性質,避免在實踐中走樣變味,不要把民心工程變成民怨工程。

透過書中一篇篇文稿,我們可以真切感知作者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文風反映政風,體現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收入《文化強國之路》一書的文稿,相當一部分是作者在基層調研和其他場合的即席講話、談話,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導文化體制改革,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先行試點、總結經驗、探索規律、逐步推開,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早在2003年時作者就指出,實踐在呼喚改革。基層對改革認識的高度和實踐的進度,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已經走在了主管機關的前面。他強調,正確的認識是從群眾中來,從實踐中來。隻在辦公室苦思冥想是不行的。為此,作者身體力行,數十次到各地實地考察,深入改革試點地區和基層文化單位了解進展情況,總結試點經驗,在實踐基礎上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導和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透過書中一篇篇文稿,我們可以真切地感知作者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語言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的思想最鮮活,群眾的語言最生動。”從《文化強國之路》一書中可以感到,作者十分熟悉群眾語言,善於運用群眾語言回應群眾關切,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如在談到轉企改制的本質要求時指出,改革不是甩包袱,不是為財政省兩個錢,根本問題是要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在談到要加大對改革到位單位的支持時強調,要扶上馬、送一程。作者還以“貓論”形象說明人為割裂文藝院團與觀眾、與市場之間聯系的嚴重危害:貓的天性本來是抓老鼠,可是主人好心,總是拿魚喂它,本意是鼓勵它更好地抓老鼠,可是后來貓認為享受主人喂的魚才是理所當然的,長期下去,最后就根本不會抓老鼠了。各種戲曲本來是與觀眾和市場有天然聯系的,但人為地把院團“養”起來,進而行政化,長此以往,最后院團也就根本不會去爭取觀眾、開拓市場了。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