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制度體系現代化:理論經緯和技術細節

宏觀、中觀和微觀分層研究框架

徐曉冬

2013年12月18日16:32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制度體系現代化:理論經緯和技術細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中全會《決定》涵蓋15個領域、60個具體任務,每一句話的內涵都十分豐富,落實下去都會使對應領域的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變化。要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現代化的理論經緯和技術細節加以科學分析,進行科學規劃。

  制度體系頂層設計的理論經緯

  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制度改革,支撐點就是中國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制度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單項改革效果弱化,各種深層次的矛盾紛紛顯露,盤根錯節地聯系在一起,已經很難分清純粹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或是社會問題。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我們必須從理論到實踐探索新的制度安排。“頂層設計”理念的提出,正是基於這樣的大背景。如果說“人口紅利”使我們從低收入國家成功地邁向中等收入國家,那麼未來我們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則更加要靠改革形成的“制度紅利”。推進中國制度改革,要加強頂層設計的分層研究和探索。

  怎樣全面推進和實施制度改革?必須確立改革的突破口和支撐點。這個突破口就是制度改革,支撐點就是中國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以此加強制度供給、完善法律制度、釋放制度紅利。而要真正破題,必須理論先行,建立理論框架,形成理論支撐。隻有如此,才能從思想上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更有利於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探索制度改革、制度創新的路徑。

  為什麼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進行分層研究?現行研究制度體系的層次分類方法一般是單一靜態結構。實踐中一般分為宏觀層次(憲法、黨章、法律、綱要、規劃等體制性安排等),中觀層次(相關法律和法規、規則、規章、條例等機制性安排),微觀層次(各種具體制度安排、對策、做法和經驗)。今天的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是多元的、系統的、變化的、復雜的,制度頂層設計應該是立體的、動態的。中國制度改革目標模式設定,必須根據分層理論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探尋制度頂層設計新的理論支撐,進行整體規劃,探索與中國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現代治理結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宏觀制度建設的整體設計——自發演化與理性建構相結合。從歷史現實來看,各國選擇什麼樣的制度是歷史和邏輯統一的產物。多元文明和制度之間的共存、競爭甚至沖突必將長期存在。在大國競爭中,准確定位中國制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抓住機遇、化解危機,將汲取人類成功經驗和走中國道路結合,將理性建構和自主演變有機結合,使中國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可以預見,中國制度的世界意義必將逐步顯現。

  中觀安排和推行制度實施——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相結合。一個國家具體的制度形態,受制於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規模大小、人口多少、經濟狀況、信仰方式等諸多因素,是各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結合的產物。現代化改革和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一些國家保持了社會穩定,一些國家進入動蕩和衰退。要根據具體國情的社會組織程度,理性引領改革,進行頂層設計,推進制度改革。

  微觀分析和設計制度——人類行為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相結合。一國制度的具體形態隻能在各種主體相互交往的過程漸進性成型,是各種主體之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和相互博弈的產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