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發言摘登

2013年11月25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編者按

為更好地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明確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方向,11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聯合召開“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來自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研究單位和一線文化企業的20位代表參加了座談會,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暢談學習體會。本版特整理部分發言以饗讀者。

《決定》 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王家新 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全面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

當前,國有文化企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新興文化業態蓬勃發展、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推動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事關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的全局。要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理順出資人管理體系,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堅持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要創新出資人管理方式,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精神,建立國有文化資本監管機構—運營機構—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的三級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在此基礎上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提高文資監管科學化水平。

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管理流程和內控機制,確保權責明確、高效運轉,努力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業績為基礎、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相挂鉤的業績考核制度,培養懂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落實股權董事、監事職能,維護出資人權益。

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健全引領機制。與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建立國有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推動機制,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引領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的主導力量﹔與文化科技創新結合起來,完善國有文化企業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企業數字生產能力,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科技創新的先導力量﹔與文化“走出去”戰略結合起來,創新國有文化企業“走出去”模式,構建產品輸出和資本輸出雙輪驅動的“走出去”新格局,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堅力量。

《決定》 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

高書生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

意識形態管理的一大創舉

文化體制改革10年,大量的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已轉制為企業,民營文化企業不斷增加,使宏觀管理的對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主要是文化事業單位,現在主要是文化企業。微觀改革上的“破”,倒逼宏觀改革上的“立”:管理手段要豐富,管理方式要創新,管理體制要完善,與微觀改革相呼應、相對應、相適應。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就是改革、發展和管理三位一體聯動的體現。

受習慣性思維影響,過去總是以為文化企業不好管理,隻有文化事業單位才可靠。與這一認識相關聯,常常會把市場和資本、導向對立起來看。不同於工商企業,文化企業是創作生產精神產品的,是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這一特殊性要求文化企業必須自覺地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充分體現文化企業的特殊性,文化體制改革過去曾進行過積極探索,一是建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把管資產與管人、管事和管導向結合起來,為意識形態管理增加了一種新手段﹔二是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要在公司治理結構上作出特殊制度安排,包括設立編輯委員會,在內容生產上由總編輯把關。《決定》提出特殊管理股制度,在文化企業內容生產上又加了“一把鎖”,為在特定問題上行使“一票否決權”提供了制度保証,是意識形態管理的一大創舉,必將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一大步。

從加強意識形態管理看,宏觀管理要建立更牢固的微觀基礎。意識形態管理隻能加強不能削弱,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底線。當前要進一步調動文化企業的積極性,使其在內容導向上切實負起責任,實現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於文化企業加強內部制度建設,在內容把關上強化自律,最終形成宏觀管理微觀化,黨委、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決定》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祁述裕 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文化產業要不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我認為同樣需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就必須按照市場配置資源,很重要的就是促進不同所有制文化企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對文化產業管理部門來說,不同文化產業管理部門職能相互協作、相互滲透同樣是大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對文化的理解要從“小文化”拓展到“大文化”,從更寬闊的視野去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規律。

三中全會在談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時提出,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理解。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握兩者的不同點,而且還要看到兩者的交叉點。就是說,公共文化服務不能由文化事業單位獨家包辦,要引入競爭機制,使公共文化產品提供做到社會化。這也意味著經營性文化企業同樣可以參與公共文化產品服務。

三中全會提出,要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這對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文化事業單位來說是一個機制創新。我認為,這些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將通過試點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要設立章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這些文化事業單位不再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單位,而是獨立運行、接受社會監督的主體,以確保其運行規范、透明、有效率。

《決定》 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龐井君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傳統媒體要過互聯網這一關

三中全會關於文化發展的新措施,對加快推動傳統廣播影視向現代視聽傳媒轉型具有裡程碑意義。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文化邁向視聽時代的步伐不斷加快。應從民族文化復興的角度,高規格、高品位、高起點地布局內容建設,實施“視聽中國”戰略,打造視聽時代的“唐詩宋詞”,鑄造中華民族的影像史和民族精神的視聽形象。

以廣義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整個視聽節目平台建設呈現出多元化、開放化、社會化的格局。傳統廣播影視必須過互聯網這一關。要按照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和探索播出權特許經營的具體路徑,逐步實行播出平台的分類發展、分類監管。現代公共服務平台要做到品格高、品位高、品質高﹔現代產業服務平台要做到實力強、活力旺、競爭力大。要加強新媒體平台的建設和監管,研究制定法律層級更高的新媒體法規,賦予所有視聽新媒體平台公共服務的職責和義務。

在國家政策層面,要統籌各種視聽傳輸方式,研究制定“視聽無處不在”渠道建設規劃。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傳媒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按照市場規律、傳播規律和技術規律的內在要求,制定市場交易規則,形成現代視聽傳媒市場體系。

現代視聽傳媒以用戶為價值中心,用戶具有內容生產者、發布者、接受者和消費者多重身份。傳統廣播影視受眾流失是世界性的趨勢,我們必須主動採取措施把傳統廣播影視受眾轉化為現代視聽傳媒的用戶,布局拓展用戶新戰略,實現傳統廣播影視向現代視聽傳媒的華麗轉身。

《決定》 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劉玉珠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

把文化改革納入全面改革大局

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黨的建設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確定這樣的主題,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也與當前改革形勢相適應,在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隻有堅持全面改革,才能繼續深化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體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受益於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深化改革成果,有助於我們跳出文化看文化,增強大局觀念和戰略思維,把文化改革放在經濟社會改革全局中統籌謀劃,使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緊密結合。

《決定》突出強調了文化產業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決定》起草的一個主要原則是隻寫改革,特別是重大改革,關於發展的任務原則上不寫。但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全會《決定》卻著墨甚多,提出要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等,這是不同尋常的。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提出具體要求,更是其他領域所沒有的。這並不是說文化產業發展比其他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門類更重要,而是突出強調了文化產業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在經濟領域我們要以改革促發展,在文化領域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我們更要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本身就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對外文化貿易的規模和水平,也決定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效。從這個意義上說,全會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有利的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決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張曉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

《決定》總的指導思想就是,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基點,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在文化領域實現這一主導思想,就要堅定不移地以市場取代舊體制下計劃對文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堅定不移地擴大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范圍,堅定不移地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基礎上構建新型文化體制機制,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決定》明確指出,一個建立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基礎上的體制機制,是企業能夠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能夠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制度。在文化領域實踐這一要求,就要根據有利於進一步開放文化市場,有利於進一步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有利於各類文化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兼並重組,各種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自由流動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一個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經濟制度,一定有一個基本文化制度與之配套,因此文化領域也要將建立與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文化體制作為改革的方向。在這樣一個制度下,市場主體將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各種文化資源將是自由流動、有效結合的。在這樣的體制機制下,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將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激發。

《決定》 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熊澄宇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決定》看似在文化方面落筆不多,但實際上通篇都和文化有關。經濟、政治、科技、金融、社會治理都和文化有關。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化,是包含著經濟層面的物質符號體系,價值層面的精神符號體系,行為層面的制度符號體系。我們需要從研讀文化這部分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到整個決定,這樣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去理解、了解這個《決定》對於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意義。

第39條有很多新的提法。第一,文化市場的准入與退出。以前談准入談的多,談退出談的少。包括上市公司,以前把上市當作目標,當作手段,現在下市也是目標,也是手段。怎麼去領會文化市場的准入和退出,是新的關注點。

第二,公平競爭。公平競爭的前提是,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也就是說國有控股的資本和其他所有的各種資本,要公平競爭,以前不這麼談的,以前都是談國有資本要成為市場戰略主體,政策有傾斜。今天談要公平競爭。

第三,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這也是一個新的說法。我們以前談一方水土一方人,現在提出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考慮怎麼在國家層面上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面向世界,而不是說把這個資源限制在某一個局部。比如,真正的人才是社會共有財富,不是單位機構所有,只是看會不會用他們。

第四,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特別是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這是與國際接軌的做法。我在《世界文化產業研究》一書中提到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英國的創意企業90%以上是10人以下的私人小微企業。

第五,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請注意這三個詞,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的結合,這裡表述為建立,這說明是以前沒有的,是創新,是值得關注的。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