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在漫長的歲月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共同積累、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從可移動文物到不可移動文物,從物質文化遺產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歷史文化遺產到現代文化遺產,凝聚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民族風骨,又具有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其中,夫余、高句麗、渤海國文化遺產具有本源性﹔一汽老廠區、長影作為“一五”時期工業遺產具有時代性﹔以抗聯為標志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偽滿建筑群作為日本侵華的鐵証具有獨特的警示性。挖掘、保護、利用、展示、宣傳這些豐富、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對於提升文化軟實力,對於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確認,我省境內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9017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97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大遺址12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處,各級各類博物館107家。
省委書記王儒林在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如數家珍地闡釋了我省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發展脈絡和自身特色,強調吉林文化底蘊深厚、方興未艾、大有前途。按照省委書記王儒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庄嚴的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文化遺產工作將在挖掘上下功夫、保護上下功夫、展示利用上下功夫、宣傳上下功夫,以滿足全省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宗旨,以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大省為發展戰略,努力提高公眾文化服務能力,著力改善民生,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在挖掘上下功夫,充分研究和認識吉林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全面、系統摸清我省文化遺產的底數,深入探索、挖掘、研究我省文化遺產的自身特色,高度總結我省文化遺產在我國以及東北亞地區的地位與作用,凸顯我省文化遺產的邊疆性、民族性、國際性的特點,強化代表性文化遺產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更多具有吉林特色、吉林風格、吉林氣派的“吉林符號”。
堅定信心、不打折扣、高質量地做好國務院部署開展的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摸清並重新認識我省可移動文物總量及價值。實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點區域文化遺產資源、線形文化遺產、國家級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等六大文化遺產資源專項研究工程,以更開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更多樣化的角度評估我省的文化遺產。
二、在保護上下功夫,最大限度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統籌規劃我省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逐級多元的保護體系,構筑科學有效、區域聯動的保護框架,加強基礎性保護與應用性保護能效的有機結合。科學把握遺存分布規律及內在聯系,聚集優勢資源,形成區域性保護格局,逐步構建以夫余、高句麗、渤海大遺址保護為核心、遼金城址群為重點、偽滿警示建筑群和“一五”時期工業遺產為特色的“五片一線七點”的吉林省文物保護總體格局。
繼續積極推進和深化中央主導的大遺址保護“吉林模式”。選擇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大遺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新保護思路、管理制度和發展模式,增強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文化遺產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引領整體保護方向,提升整體保護水平。科學實施以偽滿國務院舊址、長城為代表的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重點推動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羅通山城、王八脖子遺址、自安山城、蘇密城、龍潭山城、帽兒山墓地等大遺址保護修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