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遲福林:處在歷史新起點的全面改革其意義不亞於過去35年的改革

2013年11月07日09: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走向公平可持續增長的轉型改革

  ●需要加快城鄉土地、戶籍、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改革進程,為釋放人口城鎮化的發展潛力拓寬制度空間

  ●賦予農民具有物權性質的土地使用權,使其在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流通、可轉讓、可抵押,盡快讓土地這個“第二財政”退出歷史舞台

  ●與司法體制改革統籌考慮,探索建立中央地方雙重法院體制,形成中央地方兩個層面的法院體系

  當前,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復雜多變的新形勢,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經濟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加。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動力何在、增長前景如何,成為普遍關注的重點話題。我們說,雖然經濟增長面臨著下行的壓力,但由於有著人口城鎮化的巨大潛力,有著13億人消費需求升級的重要機遇,中國仍有可能在未來10年保持7%左右的中速增長。

  問題在於,新階段的增長、轉型、改革交織融合,增長動力、增長前景直接依賴於轉型改革的突破。具體來看,長期形成的投資主導、政府主導、競爭性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這種增長方式不僅難以持續,而且已經成為增大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的體制因素。就是說,能不能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性轉型,盡快步入公平可持續增長的軌道,是對下一步改革的重大考驗。正是由此,大家高度關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信息。

  投資主導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轉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推動消費主導的投資轉型,實現投資與消費的動態平衡

  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不僅在於這些年以歐美為重點的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國內投資效率明顯下降,更重要的在於,投資主導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做大G D P而投資,帶來投資消費的嚴重失衡,使產能過剩呈現出全面性、長期性、甚至絕對性的突出特點。當然,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的產能過剩難以避免。問題是像中國這一輪范圍如此之廣、數量如此之大、影響如此之深的產能過剩歷史上並不多見。如果解決得好,過了一關,就能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反之,不僅現存問題難以緩解,而且會引發諸多新矛盾甚至導致經濟危機。這種情況下,投資主導的增長還能走下去嗎?還能再走10年、20年嗎?我的看法是,它已走到盡頭,迫切需要轉型。

  1 .適應國內需求結構升級趨勢,加快調整投資結構。作為一個人均G D P剛剛超過6000美元、還有6億多農村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社會的需求結構升級和需求釋放仍將為投資提供巨大空間。也就是說,經濟轉型不是要不要投資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投資多寡的問題,而是讓市場規律充分發揮作用,使投資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相適應,減少和停止低效、無效投資,增加和擴大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的投資。重點有兩大方面:

  第一,加大人口城鎮化的相關投資。把握人口城鎮化帶來消費需求升級的歷史機遇,改變以往以“造城”和“重化工業”為重點的規模城鎮化的投資格局,擴大與人口城鎮化直接相關的投資。以公用設施投資為例,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城市內部的軌道交通至少有3萬億元的投資需求﹔供氣系統至少有4 .4萬億元的投資需求。這就需要加快城鄉土地、戶籍、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改革進程,為釋放人口城鎮化的發展潛力拓寬制度空間。

  第二,加大服務業領域的投資。未來5∼10年是城鄉居民的教育、文化、健康醫療、養老等服務需求集中釋放的重要時期。以文化產業為例,要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佔G D P的3.48%提高到2020年8%的目標,初步估計需要累計投資20萬億元左右。這就需要加快服務業開放,創新服務業政策體系,形成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領域投資的大環境。

  2.以調整國有資本配置為重點,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面對新形勢,如何重新定位國有資本成為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一個焦點問題。我的看法是,國有資本的主導作用主要在於它能夠適應社會需求變化,從而發揮對全社會投資方向的引領作用。適應全社會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把國有資本重點配置到公益性領域,不僅有利於國有資本自身的轉型,還能為社會資本投資讓出更多、更大的投資空間。這就需要:

  第一,以公益性為重點調整優化國有資本配置。推動國有資本加快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重點投入到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社會公益領域。

  第二,以放開市場、引入競爭為重點加快國有壟斷行業改革。鐵路、電力、電信、石油、民航、郵政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對民間資本全面放開,自然壟斷環節吸納民間資本廣泛參與,以拓寬社會的資本投資空間。

  第三,公共服務業也要對社會資本放開。在加大國有資本投入的同時,通過政府採購、服務外包等多種形式支持社會資本進入社會公益領域。

  加快投資轉型,需要在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上盡快形成共識。近兩年,中改院提出推進以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主要基於以下的分析判斷:

  第一,投資消費失衡日益成為經濟生活中最突出的矛盾,投資主導形成的嚴重產能過剩積累了巨大的經濟風險。

  第二,消費結構升級、消費釋放正處於重要階段,釋放13億人的消費大市場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最大的優勢。

  第三,經濟轉型的首要關鍵是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拉動、創新驅動的轉變。

  第四,走向消費主導,不是投資不重要,而是重在推進投資轉型,實現投資與消費的動態平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