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到源泉中去推進法學創新

——訪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

2013年10月20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到源泉中去推進法學創新(學者訪談)

  實現中國夢,法治既是重要內容,也是強大推動力和可靠保障。為此,中央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學作為緊隨時代發展的學科,肩負著探索基礎法律理論、關注重大法律問題、提供現實法律對策的重任。在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下,我國的法學研究應怎樣關注重大社會現實,不斷創新發展道路,承擔好自己的歷史使命?就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教授。

  記者:法學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縮影。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法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研究成果的豐富、研究隊伍的壯大都是具體表現。出現這種繁榮的原因是什麼?怎樣評價新時期法學研究取得的成就?

  黃進:我們這一代學者是親眼見証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學發展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大學裡非常缺法學教師,很多專業課程沒有人能教。如今,高校、科研機構中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法學研究隊伍,在理論法學、基礎法學、應用法學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法學的學科專業體系,產生了大量研究著述,並積極為國家法治建設建言獻策。

  30多年來,國家經濟飛速發展,首先帶來了與經濟相關法律部門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提出和確立更是為法學研究提供了強大推動力。法學界提出並探討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與觀念,如公私法劃分、市場經濟與法治的關系、法律的本質屬性問題等等。隨著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法學界又掀起了探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理論的熱潮。

  縱覽我國法學30多年的發展,在以下一些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

  把握正確方向。法學研究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法學是研究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治國理政、經世致用的學問,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30多年來,法學界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不斷探索、研究、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為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

  培養良好學術規范。法學研究是一個深入、持久、理性地認識法律概念、法律理念以及法治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遵守相應的學術規范。它既包括法學研究中的具體規則,如文獻的合理使用規則、引証標注規則、立論闡述的邏輯規則等﹔也包括學術道德規范、學風教風規范等。可以說30多年來,法學研究逐漸從不規范走向規范,學術質量不斷提高。

  關注重大現實問題。是否關注重大現實問題,是衡量法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學術良知的重要標志。法學研究涉及現代法治的重要方面,往往事關國家文明、社會進步和公民基本權益,因而法學研究者尤其應當關注國家發展。30多年來,法學的進步始終與關注、解決國家經濟社會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緊密相連。近年來,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都有法學研究者的參與。比如,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物權法制定、訴訟法修改,都有法學研究者的貢獻。

  記者: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急速發展時期,許多方面的法律需要完善和調整,法治中國建設任重而道遠。適應時代需要,法學研究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側重?

  黃進: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法學研究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缺乏高水平的法學家。法學研究水平與中國的大國地位還不相稱。在國內,缺乏跨學科的法學大家,在國際上,缺少有國際影響力的法學家。二是創新能力不足。整體上學習國外的多,對外產生影響的少。三是精品力作還不多。雖然說法學研究成果在數量上非常可觀,法律圖書每年出版很多,但是能夠稱得上傳世力作的還比較少。四是服務社會還不充分,研究現實問題、提供建設性決策咨詢的法學思想庫、智庫作用發揮還不夠。面對這些問題,法學界還應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加強研究。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但是不斷完善它的任務還十分繁重。法學研究應關注立法工作如何提高質量,使法律體系更加具有科學性、穩定性、權威性和生命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