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8·19重要講話精神

高斌

2013年10月14日17:34   來源:湖北日報

原標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面前,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和價值,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內生力量。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主要表現為自己的話語體系、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人文科學、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方面,是否為本國人民所認同、所遵循、所自豪,是否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羨慕、所敬仰。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文化軟實力概念。十八大報告更加明確指出:“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氣魄,因兼收並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異而源遠流長,因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因推陳出新而獨領風騷,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程中,融匯了眾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思想體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價值、行為規范、理想信念等構成的文化經典,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價值取向、高尚品質、文明准則、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經過千百年的錘煉,世代相傳,匯集成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血脈和靈魂。同時,這些核心思想又通過語言、文字以及各種具體的文化活動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強盛的精神家園,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氣節和氣魄。

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自然觀上,強調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和破壞自然,而隻能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去利用自然、調整自然。在政治觀上,追求一個多民族統一大家庭的“大一統”觀念,注重“協和萬邦”,強調親仁善鄰,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注重各民族團結統一,強調獨立自主精神,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匯集成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具有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的百折不饒精神,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主張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既包含積極入世、主動進取的有為精神,也包含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社會責任,還包含有正直獨立人格和主動創造精神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塑造了無數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飽經滄桑而自強不息,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

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古人逐漸明確了君主的權力來源和政治責任,在執政中注意順民心、重民意,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決定著一個朝代的強弱、興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輕神”、“恤民為德”、“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民本思想,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止於至善的崇高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在個人理想追求上,主張“修齊治平”。《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古人把正心誠意的修養,道德修養的至善,看成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麼一種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追求,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斷地克己復禮,修身養性,不惜為之奮斗一生。而在社會理想上,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達到“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有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風范,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影響,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影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